《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遍读经史。岑参的诗风雄奇瑰丽,情感真挚深沉,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写景、纪游、赠答、送别等题材,其中边塞诗成就最为突出,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的风貌和将士们的壮志豪情。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当时,岑参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这首诗是与同僚李栖筠(即李判官)的酬和之作。当时北庭一带暂时安定无事,幕府中的生活相对闲静,岑参便以诗记之,表达了自己在边塞幕府中的闲适生活和淡淡的乡思。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在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这些幕僚只是感到清闲。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回到了东都。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一首描绘边塞幕府闲静生活的佳作。全诗以“闲”字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岑参在边塞幕府中的闲适生活和淡淡的乡思。
首联“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直接点出了幕府中的闲静生活。诗人用“日无事”和“只是闲”两个词语,强调了幕府中生活的清闲和单调。这种闲静的生活状态,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进一步描绘了幕府中的景物。草根侵入柱础,苔色爬上门关,这些细微的景象变化,反映了幕府中日复一日的闲静生活。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自己对幕府生活的深刻体验。
颈联“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则将视线从幕府内部转向了外部的自然景观。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这些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幕府外部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宁静。
尾联“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则表达了诗人的乡思之情。新的诗作尚未吟成,昨夜又在梦中回到了东都。这种淡淡的乡思,与幕府中的闲静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岑参通过对幕府生活的细致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幕府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幕府闲静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和思想情感。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以“闲”字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岑参在边塞幕府中的闲适生活和淡淡的乡思。这种闲静的生活状态,不仅反映了幕府生活的单调和无聊,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和宁静。这种淡泊和宁静,是岑参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例如,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幕府生活的闲静与自然的生机勃勃进行对比,突出了幕府生活的单调和无聊;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宁静;通过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诗人的乡思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使得全诗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
再次,从诗歌的情感内涵来看,《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表达了诗人岑参对边塞幕府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诗人在幕府中过着闲静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通过与同僚的交流和互动,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谊。然而,这种闲静的生活状态也让他感到了一丝无奈和孤独。他渴望回到东都,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那里有他的亲人、朋友和美好的回忆。这种淡淡的乡思之情,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
此外,《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还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采和思想情感。他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雄奇瑰丽和悲壮苍凉;通过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展现了他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世界。这种独特风采和思想情感,不仅使得岑参的诗歌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从诗歌的文化背景来看,《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唐代边塞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边塞诗歌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艺术和思想情感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诗歌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也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深度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和思想情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读书笔记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读书笔记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读书笔记
《登总持阁》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登总持阁》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南阳人(今新野县或湖北荆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后两度从军边塞,历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岑参的诗歌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风格雄奇瑰丽,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登总持阁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登总持阁》是岑参在长安城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总持阁位于唐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内,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佛阁。岑参在登临总持阁时,被其宏伟壮观的气势所震撼,同时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佛家清净之理,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岑参授官之后赴安西之前,时值他在长安居住期间。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高阁直逼云天,登临其上仿佛靠近日边。晴天时万井之树尽收眼底,愁看五陵烟雾迷茫。凭靠栏杆望去,秦岭显得低矮;站在窗边,渭水细小如线。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常愿侍奉佛像。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登总持阁》是岑参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总持阁高耸入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佛家清净之理的领悟。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首联“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总持阁的高耸入云之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通过“逼诸天”、“近日边”等词语的运用,将总持阁的高大雄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通过晴天和阴天两种不同景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晴天时万井之树尽收眼底,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阴天五陵烟雾迷茫,则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感慨。
颈联“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总持阁的高大雄伟。凭靠栏杆望去,原本巍峨的秦岭显得低矮;站在窗边,渭水也变得细小如线。这种视觉上的对比,使得总持阁的高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尾联“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则表达了诗人对佛家清净之理的领悟和向往。诗人在登临总持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从而产生了对佛家清净之理的深刻认识。他希望能够常侍奉佛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登总持阁》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总持阁高耸入云的描绘和对佛家清净之理的领悟,岑参展现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岑参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将总持阁的高大雄伟和周围自然景观的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表达,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同时,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情感与哲理的交融来看,《登总持阁》充满了诗人对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诗人在登临总持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从而产生了对佛家清净之理的深刻认识。他希望通过侍奉佛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此外,岑参在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自己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悟。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对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体验。然而,在登临总持阁的过程中,他被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佛家清净之理所震撼,从而产生了一种超越边塞生活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登总持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使得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同时,岑参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交融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全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登总持阁》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通过对总持阁高耸入云的描绘和对佛家清净之理的领悟岑参展现了自己对自然、人生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佛家清净之理的领悟也反映了他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