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书笔记

《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

第一部分:《长安的荔枝》作者简介

《长安的荔枝》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伯庸的力作。马伯庸,原名马力,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沟通雅俗,跨越文史,以虚构与考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波澜壮阔的戏剧性。马伯庸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等诸多奖项,其代表作品包括《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长安的荔枝》作为他的中篇小说之一,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2021年“春卷”,并于2022年10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长安的荔枝》经典语录十条

  1.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2. “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3.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4. “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
  5. “他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6. “我们商人,最重视的就是明白,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做事嘛,也要和明白人一起做,才开心。”
  7. “大多数的忙碌都是不必要的,只是在拿时间做各种人际投资。”
  8. “职场中,拔刀相助的背后,总有利益索取。获得多大的帮助,取决于能回报对方多大的价值。”
  9. “大风大浪中才能显示人的能力;大起大落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大悲大喜才能提高人的境界;大羞大耻才能洗涤人的灵魂。”
  10. “无论何时都要发挥自己的强项,让自己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被挤出局。”

第三部分:《长安的荔枝》内容摘要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大唐天宝年间小吏李善德因误打误撞成为荔枝转运使,被迫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遥远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因其保鲜期极短,被称为“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与长安相距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使得任务尤为艰巨。

故事开篇,李善德作为长安城的一名九品小官,怀揣着借香积贷在长安买房的愿望,却因上司的阴招被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即使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荔枝品种、储存方式、转运工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进行了精确的演绎推算。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地方官员的推诿与刁难,以及各部门的权力争斗,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凭借智慧和毅力,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

在岭南,李善德与当地果农、商人、官吏等各色人物打交道,逐渐了解了荔枝的保鲜技术和运输的艰难。他通过精心策划,利用冰块保鲜、快马接力等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贵妃诞日之前将新鲜荔枝运到了长安。然而,当他以为会因此得到奖赏时,却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宰相杨国忠,最终被全家流放岭南荔枝园。

小说通过李善德的角色,展现了小人物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以及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马伯庸以时空紧张感著称,读者在跟随李善德的转运之旅中,不仅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挣扎,还能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官场运作的复杂性。同时,小说也深刻揭示了帝王意志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困扰,以及底层人民在庞大官僚体系中的无奈与挣扎。

《长安的荔枝》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盛世背后的危机四伏,百姓的疾苦与无奈。荔枝虽小,却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李善德的故事,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部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更通过主人公李善德的视角,展现了小人物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