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读书笔记

《批判性思维》作者: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

第一部分:《批判性思维》作者简介

《批判性思维》的作者是[美]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理查德·保罗是一位在批判性思维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著作对全球范围内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琳达·埃尔德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她与理查德·保罗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广和应用批判性思维。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一书,自出版以来便成为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为读者提供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系统方法和实用工具。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经典语录十条

  1.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2. “理性、反思(更重要是自我反思)、完善、打破盲从(理由虚假、推理不足、论证片面),真正的独立思考是观念的分析和综合过程的具体性、全面性、开放性和公正性。”
  3. “人们容易基于专家的口音、衣着等无关因素来评价专家,人们不自觉地将对默认的积极评价转化为对其言论的积极评价。”
  4. “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区分理性地断言与情感的断言,区别事实与观点。”
  5. “识别证据的不足,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
  6. “刻板印象的来源广泛,很多来自流行文学,而且常被各种偏见和群体利益所支持。”
  7. “假如你对楼上住户深夜来回踱步感到厌烦,因此,为了报复,你租了一辆拖车把他们家的小车拖到河里去。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
  8. “夸张是明显的倾向性手法,但它也可以有更为微妙的(也许是无意识的)效果。”
  9.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主动评估观念的愿望。理性、反思、完善、打破盲从,真正的独立思考是观念的分析和综合过程的具体性、全面性、开放性和公正性。”
  10. “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跨文化心理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审视自身和他人观点的来源,理解其中的偏见和局限性。”

第三部分:《批判性思维》内容摘要

《批判性思维》一书详细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核心原则、实践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首先,书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心理活动之一,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大众所需要培养、形成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还能够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主动评估观念的愿望、理性、反思、完善、打破盲从等。作者强调,真正的独立思考是观念的分析和综合过程的具体性、全面性、开放性和公正性。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路线图,包括发现和质问基础假设、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想象和开创替代选择等步骤。

在实践方法方面,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巧和工具。例如,如何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如何区分理性地断言与情感的断言、如何识别证据的不足和洞察他人论证的陷阱和漏洞等。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两种好的论证方式: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除了理论讲解外,书中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职场中如何避免情绪化决策、在交际中如何顺应对方心思以获得好人缘、在管理中如何避免独裁和倾听员工意见等。这些案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跨文化心理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作者指出,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审视自身和他人观点的来源,理解其中的偏见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理解和合作。

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本系统、全面、实用的书籍。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核心原则,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方法和案例指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应用批判性思维,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芙蓉镇》读书笔记

《芙蓉镇》作者:古华

第一部分:《芙蓉镇》作者简介

《芙蓉镇》是当代著名作家古华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81年。古华,原名罗鸿玉,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1962年肄业于农业专科学校,后从事文学创作。古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芙蓉镇》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中篇小说集《浮屠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芙蓉镇》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荣获了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二部分:《芙蓉镇》经典语录十条

  1. 时间也是一条河,一条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河,一条生命的河。
  2. 胡玉音回到屋里就倒在床上哭,放声大哭。哭什么?伤心绝望的时候哭,喜从天降的时候也哭!人真是怪物。
  3. 一个性情温顺,默默无声的女人,那内心世界是一座蕴藏量极大的感情的宝库。
  4. 生活也是一条河,一条流着欢乐也流着痛苦的河,一条充满凶险而又兴味无穷的河。
  5. 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
  6. 富的富,穷的穷,是该运动了。
  7. 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
  8. 脖子没有洗。
  9. 对工作组讲真话,就是对党讲真话。
  10. 这世道,你不踩我,我不踩你,就活不下去啊。

第三部分:《芙蓉镇》内容摘要

《芙蓉镇》是古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1年。小说以湘南一个偏僻乡村小镇芙蓉镇为背景,通过描写“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小说以1963年至1979年间四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芙蓉镇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个小镇上,胡玉音是一个勤劳美丽、性格坚忍的米豆腐摊老板。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热情,生意兴隆,并在镇上第一个盖起了新楼屋。然而,随着“四清”运动的到来,胡玉音的命运发生了剧变。她被斗为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自杀,自己也被迫害。在绝望中,她得到了外表自轻自贱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也被管制劳动。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命运击垮,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胡玉音是一个勤劳美丽、性格坚忍的女性形象,她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秦书田则是一个外表疯癫、内心正直的“右派”分子,他的幽默和乐观为胡玉音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李国香则是一个嫉妒心强、权力欲重的女性形象,她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胡玉音等人进行迫害,成为了小说中的反派角色。

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小说还通过对芙蓉镇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和生活气息。小说中的语言质朴又不失文采,描绘出一副具有浓厚风俗文化的芙蓉镇画卷。同时,小说还通过对政治风云的描绘,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和荒谬之处,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芙蓉镇》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精湛艺术技巧的作品。古华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和尊严而努力拼搏,同时也都在为了理解和接纳而不断挣扎。小说中的经典语录不仅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芙蓉镇》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长篇小说。它不仅让人了解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更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古华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同时也让人在思考和感悟中获得了成长和启示。

《蛙》读书笔记

《蛙》作者:莫言

第一部分:《蛙》作者简介

《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12月。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他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国内外文坛享有盛誉。莫言的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第二部分:《蛙》经典语录十条

  1. “恋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需要,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
  2. “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
  3. “人类世界最庄严的感情,那就是对生命的热爱。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
  4. “失恋是一笔财富,尤其是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没有经过失恋的痛苦淬炼,是不可能进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的。”
  5. “失眠的未必全是天才,但天才几乎都失眠。”
  6. “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大人物,就是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难,之屈辱。”
  7. “不遭苦难,如何修成正果;不经苦难,如何顿悟人生。”
  8. “一个人并没傻但得到了傻子的称号时,其实是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9. “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越是富贵者越是迷信,富贵的程度与迷信的程度成正比。”
  10. “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第三部分:《蛙》内容摘要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首次出版于2009年12月。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万心,人称“姑姑”,是一位在乡村行医多年的妇产科医生。她的父亲曾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父业,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传统接生婆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姑姑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她不仅是一名乡村医生,更成为了一名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初期,姑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她需要说服已经生育的夫妻进行结扎手术,甚至有时需要强制要求怀孕妇女进行流产。这些行为让她在村民中产生了极大的争议和矛盾,有人称她为“送子娘娘”,也有人称她为“杀人妖魔”。姑姑在两种身份之间挣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小说通过姑姑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推行的艰难过程。莫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同时,小说也通过姑姑的视角,揭示了农村生育观念的变迁和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在小说中,莫言不仅关注了计划生育政策本身,还深入剖析了政策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他通过讲述姑姑与村民、家人、朋友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政策变化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这些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除了姑姑的故事线外,小说还穿插了叙述人蝌蚪的回忆和反思。蝌蚪作为知识分子代表,他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他对姑姑的行为既理解又批判,对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也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莫言通过蝌蚪的视角,进一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蛙》不仅是一部描写计划生育政策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巨著。莫言以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和尊严而努力拼搏,同时也都在为了理解和接纳而不断挣扎。

小说中的经典语录不仅富有哲理和启示意义,更深刻地反映了莫言对生命、爱情、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语录不仅让人感受到莫言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剖析,更让人在品味中获得了成长和启示。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长篇小说。它不仅让人了解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更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莫言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同时也让人在思考和感悟中获得了成长和启示。

《人世间》读书笔记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

第一部分:《人世间》作者简介

《人世间》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长篇小说。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山东威海市泊于镇温泉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梁晓声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人世间》荣获了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巨著。

第二部分:《人世间》经典语录十条

  1. 人这一辈子,你真的在意的,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这几个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2. 人生啊,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程,终点都一样。
  3.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最要有的就是自己,只要有了自己,天塌了都不怕。
  4. 实话不一定是实情,只陈述部分的事实也是一种撒谎。
  5. 哲学的本质就是,让你走出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去发现外面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
  6. 知道了许许多多别人命运的大跌宕,大苦难,大绝望,大抗争,我常想,若将不顺遂也当成“逆境”去谈,只怕是活得太矫情。
  7. 女孩的好年华就那么几年,但我觉得,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
  8. 男女关系的最终归宿是婚姻,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婚姻不行。
  9. 成人了就是以后,自己的路得自己走,自己的事得自己定,任何事。
  10. 人生苦吗?嚼嚼咽了。

第三部分:《人世间》内容摘要

《人世间》是梁晓声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故事围绕着周家三兄妹周秉义、周蓉、周秉昆等人展开。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成为知青;长女周蓉为了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周秉昆则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小说通过这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在共乐区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地方,家家户户挨得紧,大多数人家为了省事,少砌一面墙,共有的那面墙也不会是冷墙,对两家都有益。小街窄,窗对窗,门对门,这种居住情况之下形成的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以前他们在农村时没有过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拆了墙就是一家人”,提醒着家家户户和谐的重要性;坏处是如果两家关系恶劣,那么彼此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周秉昆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普通大众的命运沉浮。从木材厂、酱油厂工人,到《大众说唱》的责任编辑,再到饭店副经理,他在父母身边过着相对普通的工人生活。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磨难与困苦,但他始终怀揣梦想,艰苦奋斗,展现了平民子弟的尊严与荣光。

周秉昆的感情经历也充满了波折。他与郑娟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郑娟是一个温柔坚韧、带有圣母光辉的完美妻子形象。她卑微的人生因周秉昆的出现而发生逆转。两人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除了周秉昆的故事线外,小说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周秉义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当上了师部教育处干事,对妹妹周蓉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周蓉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理想,不惜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她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小说中还描绘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从底层的工人、农民到中层的知识分子、干部,再到上层的官员、企业家,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不仅是一部描写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力量的作品。梁晓声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让读者在感受人物悲欢离合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许多经典语录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例如,“人这一辈子,你真的在意的,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这几个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这句话告诉我们珍惜身边真正在意我们的人的重要性;“人生啊,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程,终点都一样”这句话则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本质和真谛。

《人世间》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长篇小说。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社会的变迁和百姓的生活,更让我们在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中获得了成长和启示。无论你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还是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都值得精心一读这部作品。

《长安的荔枝》读书笔记

《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

第一部分:《长安的荔枝》作者简介

《长安的荔枝》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伯庸的力作。马伯庸,原名马力,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沟通雅俗,跨越文史,以虚构与考据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波澜壮阔的戏剧性。马伯庸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等诸多奖项,其代表作品包括《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长安的荔枝》作为他的中篇小说之一,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2021年“春卷”,并于2022年10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二部分:《长安的荔枝》经典语录十条

  1.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2. “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3.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4. “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
  5. “他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6. “我们商人,最重视的就是明白,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做事嘛,也要和明白人一起做,才开心。”
  7. “大多数的忙碌都是不必要的,只是在拿时间做各种人际投资。”
  8. “职场中,拔刀相助的背后,总有利益索取。获得多大的帮助,取决于能回报对方多大的价值。”
  9. “大风大浪中才能显示人的能力;大起大落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大悲大喜才能提高人的境界;大羞大耻才能洗涤人的灵魂。”
  10. “无论何时都要发挥自己的强项,让自己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被挤出局。”

第三部分:《长安的荔枝》内容摘要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大唐天宝年间小吏李善德因误打误撞成为荔枝转运使,被迫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遥远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因其保鲜期极短,被称为“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与长安相距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使得任务尤为艰巨。

故事开篇,李善德作为长安城的一名九品小官,怀揣着借香积贷在长安买房的愿望,却因上司的阴招被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即使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荔枝品种、储存方式、转运工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进行了精确的演绎推算。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地方官员的推诿与刁难,以及各部门的权力争斗,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凭借智慧和毅力,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

在岭南,李善德与当地果农、商人、官吏等各色人物打交道,逐渐了解了荔枝的保鲜技术和运输的艰难。他通过精心策划,利用冰块保鲜、快马接力等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贵妃诞日之前将新鲜荔枝运到了长安。然而,当他以为会因此得到奖赏时,却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宰相杨国忠,最终被全家流放岭南荔枝园。

小说通过李善德的角色,展现了小人物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以及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马伯庸以时空紧张感著称,读者在跟随李善德的转运之旅中,不仅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挣扎,还能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官场运作的复杂性。同时,小说也深刻揭示了帝王意志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困扰,以及底层人民在庞大官僚体系中的无奈与挣扎。

《长安的荔枝》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盛世背后的危机四伏,百姓的疾苦与无奈。荔枝虽小,却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李善德的故事,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部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更通过主人公李善德的视角,展现了小人物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晚熟的人》读书笔记

《晚熟的人》作者:莫言

第一部分:《晚熟的人》作者简介

《晚熟的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力作。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于世,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莫言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晚熟的人》作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同时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现了莫言独特的文学魅力。

第二部分:《晚熟的人》经典语录十条

  1. “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都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保持善良与赤诚。”
  2.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3. “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
  4.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5. “成长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起点争高低,持续努力才是王道!晚熟潜力大,逆袭不是梦!”
  6. “我总是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另一种样子,但我心里很清楚,那只是伪装而已。”
  7. “时间像条大河,把泥沙俱往地冲刷,我知道自己就像泥沙一样,注定要被冲刷下去。”
  8. “有时候感情就像是个枢纽站,有人在这里上车,有人在这里下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
  9. “我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模样,但我一直在努力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10.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

第三部分:《晚熟的人》内容摘要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于2020年出版。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小说集,收录了莫言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以第一个小说名为书名。这些作品多以作者本人的视觉来讲述,背景设定在莫言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叙述穷苦农民的故事。

小说集中的故事各具特色,但共同围绕着“晚熟”这一主题展开。莫言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深入探讨了“晚熟”这一概念,即某些人并不遵循一般的人生成熟规律,他们可能在某个阶段表现得相对幼稚或迟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潜力。

例如,在同名小说《晚熟的人》中,讲述了蒋二的故事。蒋二从小被认为“傻”,但成年后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了成功。这一故事体现了晚熟的主题,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往往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

在《斗士》中,莫言描绘了两个丑陋而凶残的小人,他们的斗争思维始终不变,即使时过境迁,也依然沉浸在争斗之中。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性中的凶残和懦弱,同时也展现了“晚熟”的另一种可能——即某些人可能在某个阶段表现得过于激进或残忍,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他们可能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变。

《红唇绿嘴》则讲述了一个坚强直面生活的女人高叁的故事。她利用网络造谣生事、贩卖谣言,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网络谣言泛滥、自媒体乱象丛生等问题。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除了这些故事外,《晚熟的人》还收录了其他多个精彩篇章,如《左镰》、《等待摩西》、《表弟宁赛叶》等。每个故事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现了莫言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莫言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魔幻的元素,使得故事既具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有魔幻的想象力和艺术性。他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构建,展现了他对人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晚熟的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莫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社会和历史。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的佳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第一部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简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塔拉·韦斯特弗于1986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作家。她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挑战与突破,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但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并最终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她出版了这部自传体小说,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并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第二部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经典语录十条

  1.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2. 教育的真正含义也许是说:能够有一个完全真实而独立的自我,这个自我是独立于原生家庭的,独立于我的学位,独立于我的性别,我的穿着以及我所有的经历。
  3. 每一个人都应像鸟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4. 自由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5. 再相爱的人,细究下去,一样的鲜血淋漓。
  6. 当你了解了人心的所有套路、走向和习惯以后,其实也就是这样而已。
  7. 碰伤我的石头,我没必要对它拳打脚踢,而是搬开它,继续前行。
  8.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接纳。
  9.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10. 真正的友情,谈何说沉就沉;真正的恋情,谈何说坠就坠,真正的亲情,那一定是相互理解的。

第三部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内容摘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塔拉·韦斯特弗从一个封闭、极端、充满暴力的原生家庭中挣脱出来,通过教育实现自我救赎和蜕变的故事。

塔拉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苦难和压抑。她出生在一个由摩门教徒组成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狂躁而愚昧的人,坚信政府和学校都是对人们的毒害,拒绝让孩子们上学和就医。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父亲的逼迫下,从小就在垃圾场工作,失去了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在这个家庭里,暴力、控制和无知是常态,塔拉的哥哥肖恩甚至对她进行了长期的身心虐待。

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塔拉内心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哥哥泰勒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开始了自学之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塔拉考上了杨百翰大学,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踏入教室。在大学里,她接触到了全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

然而,塔拉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不仅要面对学术上的挑战,还要克服来自原生家庭的巨大阻力。她的父亲和哥哥们对她上大学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认为她背叛了家庭。塔拉在亲情和自我之间挣扎,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冲突和痛苦抉择。

最终,塔拉通过教育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蜕变。她获得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灵魂的人。她冲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在这个过程中,塔拉也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如何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未来。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和奋斗的故事,更是一部对家庭、教育、信仰和自由的深刻反思。塔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知识和自由,就一定能够像鸟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国之脊梁》读书笔记

《国之脊梁》作者:李建林

第一部分:《国之脊梁》作者简介

《国之脊梁》是由中国言实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李建林。李建林是云南元谋人,畅销网络作家,已出版《特种兵》、《狙击手》、《西南大追捕》、《热血英雄》、《猎人特战队》、《楚鹰》、《特种兵王》等多部畅销作品。他的作品多以军事题材为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军人肩负重任、保家卫国的英雄本色。《国之脊梁》作为李建林的一部力作,不仅延续了其以往作品的风格,还通过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奋斗历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第二部分:《国之脊梁》经典语录十条

  1. 科学是全人类的瑰宝,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则是这份瑰宝的守护者和创造者。
  2. 他们不仅在国内的科研环境中辛勤耕耘,更在国力较弱、环境艰苦的时期,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3.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们踏着时代的步伐,却选择了回归祖国的怀抱。
  4. 在医学领域,这些科学家们同样展现出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换来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和患者的感激。
  6.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和科学精神。
  7. 这些科学家们是国之脊梁,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
  9. 每一个名字都重于泰山,每一位国家功臣都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10. 让我们铭记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感谢他们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国之脊梁》内容摘要

《国之脊梁》是一本讲述中国科学家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的书籍。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科学家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钱学森等杰出人物的身影,他们不仅在国内的科研环境中辛勤耕耘,更在国力较弱、环境艰苦的时期,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他们的选择不是因为诺奖的诱惑,而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他们知道,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们踏着时代的步伐,却选择了回归祖国的怀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报国”的决心。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科学家外,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却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或隐姓埋名,或面临重重困难,但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和对患者的关爱。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换来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和患者的感激。

在医学领域,这些科学家们同样展现出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不仅在国内的医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还积极参与国际医学合作和交流,为提高全球医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例如,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领域和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领导我国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时,不幸遭遇飞机失事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他的事迹让我们深感敬佩和感动。

此外,《国之脊梁》还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他们不仅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更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和科学精神。

总的来说,《国之脊梁》是一本充满正能量和感人故事的书籍。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同时,这本书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于创新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需要学习》读书笔记

《爱需要学习》作者:陈海贤

第一部分:《爱需要学习》作者简介

《爱需要学习》是由陈海贤所著,他是一位拥有超过1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治疗师。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得到”App上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开设了多门心理学课程,如《自我发展心理学》、《亲密关系30讲》和《家庭关系21讲》,吸引了超过26万学员。他的著作《爱需要学习》不仅融合了他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还详细解读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爱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亲密关系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部分:《爱需要学习》经典语录十条

  1. 爱,需要学习,它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一个现成品。它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来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
  2. 亲密关系中的爱,源自人类的依恋本能。如果认同“依恋”是亲密关系的核心,你就会明白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好的爱情。
  3. 亲密关系有两种动力:爱与怕。爱是其核心,让“我”成为“我们”;而怕是对我们在关系中受伤害的防御,也是导致“我们”回归“我”的根源。
  4. 亲密关系中的“物化”现象,其实是一种对爱的模仿,是两个人为了缓解孤独,人为创造了一种表面上的亲密关系,同时为了躲避可能受到的伤害而回避感情的投入。
  5. 有效的沟通,意味着既听得懂对方的话,也能及时回应这些话背后传递的关系信息。
  6. 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与伴侣永远甜蜜恩爱,没有争吵,但现实是两个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吵架,而吵架其实也是伴侣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 尊重边界,就是在尝试靠近的时候,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力。
  8. 亲密关系中的爱,不是一种凭感觉所做的判断,而是一种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的能力。
  9. 改变的本质,是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对亲密关系的经验来说,最特别的地方是你得学习依靠别人。
  10. 亲密关系是一场值得的冒险,所有冒险故事都可能会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借由战胜这些危险获得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第三部分:《爱需要学习》内容摘要

《爱需要学习》是陈海贤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为读者提供的一本关于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学习爱的能力的实用手册。书中详细解读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第一章中,陈海贤博士探讨了如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他强调了亲密关系对自我的拓展,指出亲密关系能够让人获得归属感、忠诚、责任等新的自我特质。同时,他也揭示了亲密关系中“爱”与“怕”两种动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在这一章中,他还深入剖析了“怕”所主导的亲密关系类型,如融合、隔离、物化和暧昧等,并指出了这些类型对亲密关系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则聚焦于如何与爱人沟通。陈海贤博士指出,有效沟通是亲密关系的基石。他强调了沟通无处不在,并提醒读者要从关系的视角看问题。他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沟通:事实事件和关系事件,并指出后者才是沟通的关键。此外,他还介绍了如何避免消极的沟通模式,如指责、抱怨等,并提出了形成积极关系模式的方法,如分享自己的脆弱、看到对方的脆弱并接纳等。

第三章讨论了如何打造与爱人的空间。陈海贤博士指出,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需要共享空间,这个空间既包括物理上的,也包括关系上的。他强调了处理差异、接纳彼此和尊重边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例如,他建议读者用商量的方式对话,尊重对方的空间和选择,以及看到对方微小的改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等。

第四章则探讨了如何应对孩子带来的挑战。陈海贤博士指出,孩子的到来会对家庭结构造成巨大冲击,而如何完成二人世界到三人小家的平稳过渡是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他提出了理解孩子的到来对家庭结构的重塑、处理三角关系和三角化、家庭角色的固化和错位等问题的方法,并强调了家庭关系重构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了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陈海贤博士指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如何处理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等问题的方法,并强调了维护伴侣、把伴侣放在其他家人之前的重要性。

在第六章中,陈海贤博士探讨了如何应对出轨与分离。他指出了出轨的本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关系的重建、如何应对分离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前任等方法。他强调了理解和接纳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以及保持理性和冷静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爱需要学习》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学习爱的能力的实用手册。陈海贤博士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和动力,掌握有效的沟通和相处方法,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经历亲密关系困境的人阅读,也适合所有希望提升自己爱的能力的人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华

第一部分:《人生的智慧》作者简介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1788—1860)的作品。叔本华生于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富商家庭,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他深受柏拉图和康德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与本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他一生未婚,过着隐居生活,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的智慧》取自《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

第二部分:《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十条

  1. 幸福的源泉更多存在于内心,而不是身外。
  2. 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首先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3. 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意识,外在事物对人的帮助不大。
  4. 一个人的快乐,早就已经为个性所限。
  5. 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快乐。
  6. 我们必须避免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尤其是年少的时候更应该小心这样的暗礁。
  7. 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的才能比一心追求财富明智的多。
  8. 与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物或精心经营出的表象相比,能够带给他更多的幸福的显然是人的自身。
  9. 快乐的人始终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理由。
  10. 精神世界越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就会越狭小。

第三部分:《人生的智慧》内容摘要

《人生的智慧》是亚瑟·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并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主体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他指出,幸福的源泉更多存在于内心,而不是身外。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首先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世界的模样会因各人理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意识,外在事物对人的帮助不大。叔本华强调,一个人的快乐早已为个性所限,而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快乐。

在书中,叔本华对世俗的幸福和精神上的幸福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他提醒人们必须避免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尤其是年少的时候更应该小心这样的暗礁。同时,他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的才能比一心追求财富明智的多。与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物或精心经营出的表象相比,能够带给他更多的幸福的显然是人的自身。叔本华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始终是我们感受事物的方式和感受能力的强弱。

叔本华还深入探讨了名誉、地位、财富等世俗追求对人生幸福的影响。他指出,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口渴。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然而,叔本华认为,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籍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实在的。他提醒人们,不要一味把希望和灵魂寄托到别人那里,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此外,叔本华在书中还谈到了孤独与社交、闲暇与劳作、痛苦与无聊等话题。他认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首先会追寻没有痛苦烦恼、充满宁静闲适的状态,过一种静谧、朴素、不为外界所扰的隐居生活。而闲暇则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他提醒人们,要避免无聊和痛苦的侵袭,就要拥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思想。

总的来说,《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教人获得幸福的书。叔本华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优雅的文笔,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幸福的源泉。他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被外在的财富和名声所束缚。同时,他也教导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发挥个人才能、珍惜闲暇时光,以及正确看待他人的看法和世俗的追求。这本书对于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