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书笔记

《自在独行》作者:贾平凹

第一部分:《自在独行》作者简介

《自在独行》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集。贾平凹,本名贾李平,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的作品以其深厚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他的散文作品语言质朴而深刻,富有哲理和生活趣味,深受读者喜爱。

第二部分:《自在独行》经典语录十条

  1. 孤独地走向未来,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
  2. 默默看世界,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3.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4.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5.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6. 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7. 将军也好,小偷也好,哲学家也好,暗娼也好,他们都是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在体验人生。
  8. 真正的孤独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9. 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10. 自在独行,既是身体的独行,也是心灵的独行,且行且思,且观且悟。

第三部分:《自在独行》内容摘要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多年来的散文精粹。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孤独地走向未来”、“默默看世界”、“独自走一走”、“独处的安宁”和“自在的禅意”。通过这些章节,贾平凹先生带领读者走进他的独行世界,感受那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在“孤独地走向未来”这一章节中,贾平凹先生探讨了孤独与生命的意义。他认为,孤独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感,而是一种生命的睿智。人来到世上,如蚂蚁般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该潇洒就潇洒,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他鼓励人们要勇敢面对孤独,享受孤独,因为孤独能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

“默默看世界”这一章节则更多地关注了人世的悲心与宽释。贾平凹先生认为,世上的事情往往难以捉摸,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一般,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这样的生活态度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负担,让人更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独自走一走”和“独处的安宁”这两个章节则更多地描绘了贾平凹先生独行的经历和感受。他喜欢在西北的大地上行走,也喜欢隐居在自己的书房里。独行让他感受到了内心的安宁与自在,而独处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观察世界。他通过文字记录下了这些经历和感受,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独行的魅力和独处的安宁。

在“自在的禅意”这一章节中,贾平凹先生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和大地,从日月交替、树木生长等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禅意。他认为,生命就像一棵树一样,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的便是有用之材,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鼓励人们要珍惜生命,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整本书充满了贾平凹先生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独到见解。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独行的世界和内心的安宁。读来让人感到舒适且从容,仿佛也跟随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独行之旅。这本书不仅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更是对读者心灵的一次抚慰和启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