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作者:中岛敦(1909-1942)
第一部分:《山月记》作者简介
《山月记》的作者是日本作家中岛敦(1909-1942),他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汉学世家,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1933年,中岛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并在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1942年,中岛敦发表了《山月记》和《文字祸》,这两部作品迅速震动文坛。同年,他还发表了《光·风·梦》,这部作品被推荐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然而,中岛敦在1942年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享年仅33岁。尽管他成为职业作家仅四个月,登上文坛也只不过十个月,但他留下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其中,《山月记》更是被选入日本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日本“国民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
第二部分:《山月记》经典语录十条
- 山月之下,寂静无声,唯有心灵与宇宙对话,寻觅生命的意义。
- 生命如梦幻泡影,唯有在瞬息万变中,体悟生与死的真谛。
- 你曾否在山月之下,探寻过内心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谛。
- 我们应在有道之国尽忠辅佐,在无道之国则退隐江湖,保持内心的清明。
- 你观山月朦胧,感悟人生如梦,何不放下执念,随遇而安。
- 我于山月间寻觅,生死轮回的奥秘,心中无畏无惧。
- 若明了自身境遇之哀,我便不再强求那正确与美好。
- 世事顺遂时,你倾力相助;风雨飘摇时,你则淡然隐去。
- 山月清冷照人心,孤独如影随形至,你可曾听见风的低语。
- 山月无言照千古,何须解释心自明,他笑人间万事空。
第三部分:《山月记》内容简要
《山月记》取材于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中岛敦对这篇文章作了改编。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徵的诗人,他博学多才但生性倨傲。在考取进士之后,李徵不甘于做一名低等官吏,在那些他看不起的恶俗高官面前卑躬屈膝,于是辞官写诗,希望以文扬名。然而,不等扬名于世,他便为了生计不得不重返官场做一个小官,终日郁郁寡欢。一日外出,深夜他突然发狂,变成一只老虎消失在山野之中。第二年,李徵的旧友袁傪途经此地,与已经变为老虎的李徵相遇。但李徵以自己现在的模样为耻,不愿相见,只是躲在树丛中与袁傪对话。
李徵讲述了自己变为老虎的经历。他说自己跑着跑着就变成了老虎,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他认为,是自己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导致自己变成了怪物。在谈话过程中,李徵不乏自嘲,他将自己的诗作念给袁傪听,并托付他照顾自己的妻儿。最后,他劝说友人别再走此地,此生不再相见。
《山月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变成老虎的奇幻故事,更是对人性、自尊、自卑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李徵的故事反映了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以及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中岛敦通过李徵的自述,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但又自命不凡的人在现实面前的挫败和绝望。
李徵的遭遇让人不禁思考,人的自尊心和羞耻心究竟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束缚?李徵因为自视甚高,不愿与庸人为伍,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中迷失了自我。他的故事警示我们,过度的自尊和自卑都可能成为心灵的枷锁,使人无法正视现实,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此外,《山月记》还通过李徵与袁傪的对话,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隔阂。李徵虽然变成了老虎,但他的思想和情感依然是人。他与袁傪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然而,由于李徵的外貌已经改变,他与袁傪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仅存在于人与兽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它让我们思考,真正的理解是否可能?我们是否能够超越外表和身份的束缚,真正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
除了《山月记》之外,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还收录了《李陵》《弟子》《光·风·梦》等十篇佳作。这些作品同样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融合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诡诞的日本怪谈风。中岛敦通过改编和扩写这些古典故事,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生命、历史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日本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对人性、自尊、自卑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真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