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感旧》读书笔记

《卜算子·感旧》作者:宋 苏轼

一、《卜算子·感旧》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诗词,也有清新脱俗的散文。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诗词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卜算子·感旧》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三、写作背景

《卜算子·感旧》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当时苏轼正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今浙江杭州)的途中。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各地。此次返回钱塘,他心中充满了对江南美景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词便是他在旅途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寄给了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

四、诗词翻译

我这位来自蜀地的客人,来到江南后,常常怀念起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的山水之美。吴地和蜀地的风流景致自古以来就十分相似,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应该早点归去才是。如今我又与去年的友人相聚,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在宴席上,我们尽情饮酒,仔细端详彼此,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五、诗词赏析

《卜算子·感旧》是苏轼的一首怀人词,其中又夹带着思乡之绪。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上片开篇即点明身份与地点,“蜀客到江南”,既交代了作者的行程,也暗示了他对江南的向往与眷恋。“长忆吴山好”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怀念。接着,“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两句,通过对比吴蜀两地的风流景致,进一步烘托出江南的美好,并表达了作者早归的愿望。

下片则转而描写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句,通过描绘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温暖。“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两句,则借宴席上的仔细观察,流露出岁月流逝、容颜易老的感慨。这两句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珍惜与思念,也透露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词情感层层递进,从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到对友人的思念,再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邃的情感体验。

六、诗词深度解读

《卜算子·感旧》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怀人词,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他通过“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主题。同时,“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易老、珍惜当下的深刻提醒。这种对时光的珍惜与对生命的敬畏,是苏轼人生智慧的重要体现。

从情感智慧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他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将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张力不仅使得词作更加感人至深,也展现了苏轼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此外,《卜算子·感旧》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巧妙地将吴蜀两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词中,通过对比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他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卜算子·感旧》这首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情感智慧,学会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总之,《卜算子·感旧》是苏轼的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它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回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邃的情感体验。同时,它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