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读书笔记

《守岁》作者:宋 苏轼

一、《守岁》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古诗原文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三、写作背景

《守岁》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这一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兄弟二人共度除夕。有感于时光流逝,为了勉励苏辙,同时也自我激励,苏轼写下了这首《守岁》。这首诗是苏轼对人生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他对时光、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的表达。

四、诗词翻译

要知道快要过去的一年,如同一条奔向山谷的蛇。它长长的身躯已经一半隐没,离去的意图有谁能拦遮?况且想要系住它的尾巴,即使再勤勉又能怎样呢?孩子们勉强支撑着不睡觉,互相守望着在夜里欢乐喧闹。晨鸡啊暂且不要啼唱,更鼓的敲击声真让人害怕增加。久坐灯芯燃尽掉落,起身看到北斗星已经倾斜。只是担心心事会虚度光阴,所以要努力把握这除夕之夜,让少年的时光绽放出光彩。

五、诗词赏析

苏轼的《守岁》宛如一幅细腻的岁末风俗画,又似一首饱含哲理的抒情诗。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苏轼以精妙的比喻,将即将逝去的旧年比作奔赴山谷的长蛇,形象地描绘出时光流逝的迅猛与不可阻挡。那渐渐隐没的蛇身,如同已悄然溜走的岁月,任人如何努力,也无法将其挽留,一种对时光匆匆的无奈之感扑面而来。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使文字多波澜,引人入胜。

第二个层次六句,诗人将目光投向守岁的孩童,描绘出孩子们强撑着困意,在除夕夜里嬉笑玩闹的场景。这一画面与前文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新年的蓬勃朝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诗人还细腻地刻画了成人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如害怕晨鸡啼鸣、畏惧更鼓敲击等,进一步渲染了守岁的氛围。

第三个层次四句,苏轼在感慨时光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思。他深知岁月更迭,新的一年总会到来,但如果不能珍惜当下,让心事在岁月中虚度,那将是莫大的遗憾。因此,他发出了珍惜时光、奋发进取的呼喊,鼓励自己和后人要在这除夕之夜努力把握当下,让少年的时光绽放出光彩。

整首诗中,苏轼巧妙地将对时光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他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守岁的场景,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又在不经意间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六、诗词深度解读

《守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还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

从比喻的运用来看,“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这一比喻新颖奇特而又形象逼真。蛇蜕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赴壑蛇”则形象地描绘了旧年如蛇般迅速溜走、无法挽留的景象。这种比喻不仅使无形的岁月变得有形可感,还赋予了诗歌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情感表达来看,苏轼在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的珍惜。他深知岁月无情,无法挽留,因此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体现在他对守岁习俗的描绘中,也体现在他对未来的期许与规划中。

从人生哲理来看,《守岁》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苏轼通过描绘守岁的场景,传达出珍惜时光、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他告诉我们,时光易逝,唯有珍惜当下、努力奋进,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苏辙的勉励,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此外,《守岁》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对家乡风俗的怀念与传承。诗中描绘的守岁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这种对家乡风俗的描绘与传承,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时间的感知也越来越模糊。苏轼的《守岁》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刻的时光,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与反思,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精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