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三首》作者:宋 苏轼
一、《陌上花三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的诗词文赋风格独特,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亦有所成,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文寄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陌上花三首》
宋·苏轼
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其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其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三、写作背景
《陌上花三首》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因公务在临安(今杭州)逗留。在游览九仙山时,他听到了当地流传的儿歌《陌上花》,这首儿歌源自吴越王钱镠与王妃的一段佳话。钱镠王妃每年春天必归临安,钱镠曾写信给她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苏轼被这段故事深深触动,又感于儿歌歌词粗鄙浅陋,便以此为题,创作了《陌上花三首》。这组诗不仅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和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还融入了苏轼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四、诗词翻译
其一: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江山依旧,但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吴越王朝的遗民已逐渐老去,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其二:田间小路上无数山花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华丽的翠軿驶来。如果能留住这明艳的春光,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其三: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转瞬即逝;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虽美却易凋谢。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五、诗词赏析
《陌上花三首》以吴越王朝的兴衰为背景,通过描绘春日陌上的景象,抒发了苏轼对荣华易逝、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这组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巧妙运用比兴与叠字,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其一中,“陌上花开蝴蝶飞”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而“江山犹是昔人非”则通过对比江山依旧与人事更迭,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遗民的垂垂老去和游女的长歌缓归,更是增添了诗中的沧桑感和悲凉气氛。
其二中,“陌上山花无数开”继续渲染春日的繁华景象,“路人争看翠軿来”则通过行人的围观,展现了王妃归来的盛况。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来渲染这种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然而,“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两句,则暗示了这种盛况的短暂和不可挽留。
其三中,“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两句,以鲜明的对照说明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和风流情感都是短暂的、虚幻的。而“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两句,则通过吴越王去国降宋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六、诗词深度解读
《陌上花三首》不仅是一组描绘春日景象的佳作,更蕴含了苏轼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下是对这组诗的深度解读:
- 历史变迁与人生无常:苏轼通过描绘吴越王朝的兴衰和王妃的归家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他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王朝的兴衰更替,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这种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让苏轼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更加看淡世间的纷扰和争斗。
- 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融合:苏轼在诗中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他通过描绘春日陌上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又通过吴越王与王妃的故事,赋予了这些景象以深厚的人文情感。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奈。
- 对富贵荣华的淡泊态度:苏轼在诗中多次提到“富贵荣华”和“风流情感”,但他并没有对这些进行歌颂和赞美,反而以“草头露”和“陌上花”来比喻它们的短暂和虚幻。这种对富贵荣华的淡泊态度,反映了苏轼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看淡。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苏轼在创作《陌上花三首》时,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和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和意蕴,也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 对现代人的启示:苏轼的《陌上花三首》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苏轼的这组诗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看淡世间的纷扰和争斗;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这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