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渔父醒》读书笔记

《渔父·渔父醒》作者:宋 苏轼

一、《渔父·渔父醒》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赋独具风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亦有所成,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智慧却流传千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渔父·渔父醒》
宋·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三、写作背景

《渔父·渔父醒》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组《渔父》词中的一首。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词。这组词以渔父的形象为寄托,表达了苏轼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其中,《渔父·渔父醒》便是这一组词中的佳作之一。

四、诗词翻译

渔父从醉梦中醒来,此时春江已是正午时分。梦醒时分,只见落花纷飞,柳絮飘舞。渔父酒醒之后,又沉醉于酒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他笑看人间古今的功名利禄,只觉一切皆如过眼云烟。

五、诗词赏析

《渔父·渔父醒》这首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渔父在春江午后的生活片段,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词中“渔父醒,春江午”两句,以渔父的醒来和春江的正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梦断落花飞絮”一句,以落花和飞絮比喻世间的繁华与虚幻,暗示渔父从梦中醒来,看破了这一切。最后两句“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则是渔父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的体现。他笑看人间古今的功名利禄,只觉一切皆如过眼云烟,这种超脱与豁达,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生动体现。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苏轼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抒发,将渔父的醉醒生活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词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渔父的醉醒与人间今古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和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渔父·渔父醒》这首词不仅描绘了渔父的闲适生活,更蕴含了苏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以下是对这首词的深度解读:

  1. 渔父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渔父常常作为隐逸之士的象征出现。他们远离尘嚣,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化身。苏轼笔下的渔父形象,正是他内心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渔父的醉醒生活,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更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 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词中“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两句,是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人生就像一场醉梦,时而清醒,时而沉醉。而古今的功名利禄,也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这种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让苏轼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更加看淡世间的纷扰和争斗。
  3. 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苏轼在词中展现了一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他笑看人间古今的功名利禄,只觉一切皆如过眼云烟。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超脱。在苏轼看来,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4. 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苏轼的这首词还与道家思想有着深刻的契合。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苏轼笔下的渔父形象,正是这种道家思想的生动体现。渔父的醉醒生活、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都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
  5. 对现代人的启示:苏轼的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苏轼的这首词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看淡世间的纷扰和争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豁达与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