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读书笔记

《存在与虚无》作者:萨特

第一部分:《存在与虚无》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早年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萨特深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1933年至1935年,他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门下,并研读德国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著作,进一步深化了存在主义观点。萨特一生著作等身,其中《存在与虚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之一,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存在与虚无》经典语录十条

  1. “存在先于本质。”
  2. “他人即地狱。”
  3. “人首先是自由的,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
  4. “存在是其所是,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
  5. “自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否定自身的存在。”
  6. “自欺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因为自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则伴随着对可能性的否定。”
  7.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8. “存在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创造。”
  9. “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
  10. “存在是绝对的,它没有任何规定性,但它又是所有规定性的基础。”

第三部分:《存在与虚无》内容简要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深刻探讨存在主义哲学的巨著,首次出版于1943年。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构建了萨特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虚无问题

萨特在书的开篇就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没有预定本质的,人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在这一部分,萨特还详细探讨了虚无的概念,指出虚无不是不存在的状态,而是存在的否定,是存在的一种可能性。通过虚无,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进而做出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第二部分:自为的存在

在这一部分,萨特进一步阐述了自为的存在的概念。自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否定自身的存在,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的本质。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就是自为的存在,人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同时,他也指出了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的区别:自在的存在是静态的、偶然的,而自为的存在则是动态的、必然的。

第三部分:为他人

萨特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的存在总是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而这种关系往往是一种冲突和斗争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有选择自己行动的权利,而这种选择往往会影响到他人。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冲突和斗争。萨特强调,要摆脱这种“地狱”般的处境,就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真诚和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

第四部分:拥有、作为和存在

在这一部分,萨特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由问题。他认为,人通过行动与世界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掌控。但是,这种掌控是有限的,因为世界是无限复杂的,人的行动也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萨特仍然强调人的自由是不可剥夺的,因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所在。他提出,人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自由,承担起选择的责任,不断地超越自身,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存在与虚无》是一部深刻探讨存在主义哲学的巨著。萨特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构建了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他强调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预定本质的,人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同时,他也指出了人与他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的自由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部著作不仅对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思考人生、面对现实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