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读书笔记

《屈原塔》作者:宋 苏轼

一、《屈原塔》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于1037年,逝于1101年,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文赋均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意境深邃,情感真挚,往往寓哲理于其中,展现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屈原塔》便是他借古抒怀、表达对屈原敬仰之情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三、写作背景

《屈原塔》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冬季,此时苏轼正结束母丧守制,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沿长江赴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重庆石柱县)时,苏轼见当地建有屈原塔,而此地并非屈原活动故地,这引发了他的感慨。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苏轼有感于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后人对屈原的尊崇,借当地纪念屈原的习俗,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四、诗词翻译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苍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五、诗词赏析

《屈原塔》是一首借古抒怀的佳作,苏轼通过描绘楚地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表达了自己对屈原高洁品性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的前八句通过描绘楚地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展现了屈原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苏轼用“千载意未歇”来形容楚地人民对屈原的哀思之情,用“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来表达对屈原精神魂魄的追寻和父老的悲痛之情。同时,他还通过“投饭救饥渴”和“遗风成竞渡”等习俗,展现了屈原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间八句则是对屈原塔来历的推测和诗人对屈原精神的赞美。苏轼质疑塔的合理性,指出南宾县并非屈原殉难地,建塔或为后人追思。但他又认为,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无论塔的来历如何,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接着,他用“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来表达对生死的看法,认为名声才是永恒的,而富贵只是暂时的。

最后八句则是对屈原精神的直接赞美和诗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苏轼用“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来赞美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他也借屈原的精神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表达了对清高气节的坚守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屈原塔》不仅是一首描绘楚地人民对屈原怀念和敬仰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了苏轼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诗词。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名声与富贵的看法。他认为,名声是永恒的,而富贵只是暂时的。这种看法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境界不谋而合。苏轼通过赞美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清高气节的坚守。

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轼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他通过描绘楚地人民对屈原的哀思和纪念习俗,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他也借屈原的精神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人生困境的反思。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他善于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灵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来展现内心的世界。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楚地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有力。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对屈原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他通过描绘屈原塔和楚地人民的纪念习俗,实际上是在探讨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他认为,屈原的精神是永恒的,它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坚守气节。这种对屈原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不仅体现在这首诗中,也贯穿在苏轼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感悟。

总的来说,《屈原塔》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色彩的诗词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更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清高气节的坚守。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