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读书笔记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作者:宋 苏轼

一、《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二、古诗原文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三、写作背景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重阳节,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期间,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诗酒为伴,寄情山水,与当地的知州徐君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词便是苏轼在重阳节时,于黄州涵辉楼宴席上,为徐君猷所作。

四、诗词翻译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了出来。酒力逐渐消散,风力也变得柔和,吹得人凉飕飕的。破旧的帽子却多情地留恋着我的头,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呢?只借这清酒来打发这秋天的时光吧。世间万事到头来都是一场梦,算了吧,不要再提了。重阳节后,菊花将逐渐凋零,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此发愁。

五、诗词赏析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苏轼的一首抒情佳作,全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上片以深秋霜降的景致开篇,通过描绘水位下降、沙洲露出、酒力消散、风力柔和等细节,营造出一种清冷而萧瑟的氛围。其中,“破帽多情却恋头”一句尤为传神,以破帽恋头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与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与豁达的态度。

下片则转而抒发感慨,以“佳节若为酬”为引,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中的孤独与落寞。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借酒消愁,以“万事到头都是梦”来宽慰自己,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结句“明日黄花蝶也愁”则以蝶愁喻人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与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苏轼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六、诗词深度解读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不仅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景致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如梦的深刻认识。他通过描绘深秋霜降的景致和抒发重阳节的感慨,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这秋天的景色一样,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而面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以超然物外的境界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从情感寄托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他身处贬谪之中,但他并未因此孤独和落寞。相反,他与当地的知州徐君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中,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友人的感激和祝福。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这首词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他的词作以豪放著称,但这首《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却展现了他细腻的一面。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深秋霜降的景致和内心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技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传承。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挑战和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