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作者:宋 苏轼
一、《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便是他的一首经典词作,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深邃情感与人生哲思。
二、古诗原文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三、写作背景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燕子楼是唐代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所筑的小楼。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尚书去世后,她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苏轼夜宿燕子楼时,梦到了盼盼,醒来后感慨万分,遂作此词以抒怀。
四、诗词翻译
月光皎洁如霜,清风柔和如水,清秋的夜景无限美好。曲折的港湾里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滚落,这寂寞清幽的景象却无人得见。三更鼓声咚咚响起,一片树叶铿然落地,惊断了我的美梦。作为漂泊天涯的倦客,我思念着山中的归路,望眼欲穿却看不到故园的景象。
如今燕子楼已空,佳人盼盼已不在,楼中只空留着呢喃的双燕。古今万事皆如梦,何曾有人从梦中醒来?只有那旧日的欢情和新添的哀怨。将来若有人再登临此地,面对黄楼的夜景,定会为我今日的这番感慨而深深长叹。
五、诗词赏析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上阕以清幽的夜景开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清风、曲港、跳鱼、圆荷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同时,通过“梦云惊断”一句,巧妙地引出了下阕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下阕中,苏轼由燕子楼的空寂联想到佳人盼盼的离去,进而引发了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阐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而“但有旧欢新怨”一句,则揭示了人生中欢乐与哀怨交织的复杂情感。
整首词情感深沉而真挚,意境清幽而旷远。苏轼以燕子楼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六、诗词深度解读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个人经历、历史典故与人生哲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智慧。
从个人经历来看,苏轼在被贬徐州期间,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中的困苦使他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彷徨。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种态度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天涯倦客”的漂泊感,还是“望断故园心眼”的思乡情,都展现了苏轼内心的坚强与乐观。
从历史典故来看,苏轼巧妙地运用了燕子楼和盼盼的故事作为词作的背景。燕子楼作为唐代名妓盼盼的居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苏轼通过描绘燕子楼的空寂和盼盼的离去,引发了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思考。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容,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从人生哲思来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更是一首充满智慧与启迪的诗篇。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他认为人生如梦,万事皆空,只有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和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无限的回忆和价值。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超脱态度,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人生智慧。
此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还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造诣。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画面。同时,他的词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造诣,使苏轼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深邃情感与人生哲思,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与挫折时,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和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