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作者:宋 苏轼
一、《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磅礴气势,也不乏婉约派的细腻柔情。他的回文词更是别具一格,展现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便是其回文词中的佳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三、写作背景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属于其“回文四时闺怨”组词之一。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在这组回文词中,苏轼以闺中女子的视角,表达了她们在四季变换中的幽怨与思绪。其中,《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便以夏日的闺中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回文手法,展现了女子的孤独、幽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长满柳树的庭院里,静悄悄的女主人在白昼里睡眠正香。微风轻拂庭院里的柳树,闺中女子沉睡正酣。她冒着香喷喷的汗水,穿着薄薄的衣衫,感觉凉爽宜人。凉爽的衣衫里,又透出淡淡的汗香。她睡醒了,只见她嫩红的手端着一碗冰凉凉的凉拌藕片,装着凉拌藕片的大碗又冰着她那嫩红的手掌。郎君讥笑她藕丝牵连得太长,而长长的藕丝却又仿佛在讥笑郎君的傻样。
五、诗词赏析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以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回文手法,展现了闺中女子在夏日里的幽怨与思绪。上阕通过描绘庭院柳静、闺人昼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下阕则通过描写女子醒后的活动,进一步表达了她的孤独与幽怨。
词中的“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两句,通过回文手法,既描绘了庭院的静谧,又暗示了女子的孤独。微风轻拂柳枝,更添了几分寂寥之感。而“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在夏日里的生活状态。她冒着汗水,穿着薄衫,感受着夏日的炎热与凉爽交织的复杂情感。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两句,是词中的亮点之一。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回文手法,将女子的纤手和冰凉的藕碗相互映衬,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孤独与冷清。同时,也通过“冰碗藕”这一细节,暗示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
结尾两句“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更是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郎君的讥笑与藕丝的牵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藕丝长”这一细节,则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苏轼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手法,“藕”谐“偶”,“丝”谐“思”,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期待。而“长丝藕笑郎”一句,则更是将女子的幽怨与调笑融为一体,展现了她的机智与俏皮。
六、诗词深度解读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不仅是一首描绘闺中女子夏日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与哲理的诗篇。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回文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幽怨而又不失俏皮的氛围。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词表达了闺中女子在夏日里的孤独、幽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苏轼以女子的视角出发,通过描绘她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在夏日里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孤独的无奈接受,也包含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词运用了回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回文诗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要求作者在构思和表达上都要具备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苏轼在这首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回文手法,使得词句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此外,这首词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苏轼通过描绘闺中女子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暗示了人生中的孤独与陪伴、失落与期待都是相辅相成的。他通过“藕丝长”这一细节,表达了情意绵长的哲理思考。而“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一句,则更是将人生的调笑与认真、失落与期待融为一体,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们对闺中女子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首词也启示我们要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孤独还是陪伴、失落还是期待,都是构成我们丰富多彩人生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