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作者:宋 苏轼
一、《自题金山画像》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见不合而遭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苏轼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写作背景
《自题金山画像》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是苏轼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此时,苏轼已年逾花甲,历经仕途沉浮,从黄州、惠州到儋州,他经历了多次贬谪,生活困顿,身心俱疲。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苏轼展现出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与豁达态度。这首诗是他在游览金山寺时,面对自己的画像所作,既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四、诗词翻译
我的心已经像死灰一般沉寂,身体如同无法系住的小舟,漂泊不定。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哪里,我回答说,就在黄州、惠州和儋州。
五、诗词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首句“心似已灰之木”,苏轼以“已灰之木”比喻自己内心的沉寂与淡然。这并非真正的绝望与放弃,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超脱与平静。他不再为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动,内心如同枯木一般,不再燃起欲望的火焰。
次句“身如不系之舟”,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他如同一只无法系住的小舟,在人生的海洋中随波逐流。这种漂泊并非无奈与无助,而是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将自己平生的功业归功于官场上的成就,而是将那些在贬谪之地所度过的艰难岁月视为自己真正的功业。这种对自我价值的独特认知,展现了苏轼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以自嘲的口吻,抒写了自己一生的漂泊与坎坷,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知。
六、诗词深度解读
《自题金山画像》不仅是一首总结苏轼生平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认识。他深知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无论是仕途的起伏还是生活的变迁,都是无法预料的。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迷茫和绝望,反而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种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豁达态度,使得苏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随遇而安。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这首诗也寄托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他将黄州、惠州、儋州这些贬谪之地视为自己真正的功业所在,因为它们见证了他的成长和蜕变。同时,他也对未来充满了期许和憧憬,尽管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依然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此外,《自题金山画像》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沉寂和生活的漂泊。这种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更深层次地,这首诗还反映了苏轼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而苏轼却将自己的功业归于贬谪之地,这看似与儒家思想相悖,实则体现了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独特理解和超越。他认为,真正的功业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这种思想既融合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又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超脱与淡然。
同时,诗中的“心似已灰之木”也颇具佛家思想。佛家讲究“性空”、“放下”,苏轼以心如死灰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无欲无求,正是一种对佛家思想的深刻体悟。而“身如不系之舟”则更有道家色彩,道家强调“道法自然”、“随遇而安”,苏轼以不系之舟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正是一种对道家思想的生动诠释。
综上所述,《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它不仅是对苏轼一生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生如何起伏不定,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他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