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读书笔记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深情细腻之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三、写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为北宋著名僧人画家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惠崇擅长山水画,尤其以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著称。苏轼在看到惠崇的这幅画作后,深受启发,便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两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这组诗创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苏轼正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职,一说此诗作于江阴。这组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中的景象,还融入了苏轼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使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四、诗词翻译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两只准备离开雁群归去的鸿雁,它们依依不舍,仿佛是北归的旅人。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五、诗词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题画诗的佳作,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第一首诗以“竹外桃花三两枝”开篇,点明了春天的到来。桃花初放,春意盎然,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接着,“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通过鸭子的感知,巧妙地描绘了春江水暖的景象,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江边景色,蒌蒿满地、芦芽初露,河豚欲上,一片生机勃勃。整首诗意境清新,画面感极强,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世界。

第二首诗则以“两两归鸿欲破群”开篇,描绘了鸿雁北飞的情景。鸿雁依依不舍,仿佛是北归的旅人,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鸿雁以人的情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感人。接着,“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北方风沙的遥想和对江南春光的留恋。诗人通过鸿雁的视角,抒发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在这组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从自然角度来看,苏轼以诗人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春天的细微变化。无论是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还是蒌蒿满地、芦芽初露,都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通过鸿雁北飞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命循环的感慨。

从人生角度来看,苏轼在这组诗中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第一首诗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变化的敏锐感知和积极态度。他像鸭子一样,总是能够最先察觉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变化,并积极地去拥抱它们。而第二首诗中的“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深知人生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社会角度来看,苏轼的这组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情感状态。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苏轼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和鸿雁北飞的情景,寄托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此外,苏轼在这组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桃花”和“竹子”,既点明了春天的到来,又营造了清新脱俗的意境;“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鸭子”,则通过其敏锐的感知力,巧妙地描绘了春江水暖的景象。这些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这组诗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题画诗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情感状态。这组诗以其清新的意境、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