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夔州班使君》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但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最终得到宰相元载和王缙的赏识与推荐,步入仕途。他的诗作丰富多样,尤以边塞军旅诗最为出色,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卢纶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其对军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反映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思。
二、古诗原文
送夔州班使君
晓日照楼船,三军拜峡前。白云随浪散,青壁与城连。
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还如赴河内,天上去经年。
三、写作背景
《送夔州班使君》是卢纶为送别友人班使君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而作。夔州地处巴蜀之地,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卢纶与班使君友情深厚,此次送别,卢纶以诗寄情,既描绘了夔州地区的壮丽风光,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或唐德宗时期,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卢纶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夔州地区的赞美之情。
四、诗词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楼船,三军在三峡前向使君拜别。白云随着波浪飘散,青色的山崖与城池相连。万重山岭上覆盖着岷山和峨眉山的积雪,千家万户的家园遍布在橘柚飘香的河川。你此去夔州,仿佛是要奔赴遥远的河内,就像是天上一去经年。
五、诗词赏析
《送夔州班使君》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卢纶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夔州地区的壮丽风光,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
首联“晓日照楼船,三军拜峡前”,诗人以清晨的阳光和庄严的楼船为背景,描绘了三军在三峡前向使君拜别的场景。这一联不仅展现了送别的庄重和威严,也暗示了班使君此行的重要性和使命的艰巨。
颔联“白云随浪散,青壁与城连”,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白云随浪飘散,象征着友人的离去;青壁与城相连,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像这青山一样坚韧不拔,像这城池一样稳固安定。
颈联“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诗人将笔触转向夔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万重山岭上覆盖着岷山和峨眉山的积雪,展现了夔州地区的壮丽山川;千家万户的家园遍布在橘柚飘香的河川,则体现了夔州地区的富饶和安宁。这一联不仅赞美了夔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之地的羡慕和向往。
尾联“还如赴河内,天上去经年”,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遥远和漫长。你此去夔州,仿佛是要奔赴遥远的河内,就像是天上一去经年。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夔州班使君》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夔州风情画,蕴含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从诗的结构来看,全诗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送别的对象和场景;颔联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颈联则转向对夔州地区的赞美和向往;尾联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遥远和漫长,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诗既紧凑又富有层次感。
从诗的情感表达来看,卢纶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不仅体现在对友人的直接描述上,更体现在对夔州地区的赞美和向往上。这种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既深沉又热烈,使得全诗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从诗的艺术手法来看,卢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在诗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尾联的夸张手法,将友人此行的遥远和漫长形容得如同天上去经年一般,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送别这一生活场景,引发了对人生离合、命运起伏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人生就像这场送别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然而,无论面对何种境遇,卢纶都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上,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上。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它。夔州作为巴蜀之地的重要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卢纶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夔州地区的赞美和向往,也是对唐代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通过描绘夔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唐代巴蜀地区的繁荣和昌盛,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送夔州班使君》这首诗是卢纶送别诗中的佳作之一。它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