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司农苗主簿》读书笔记

《哭司农苗主簿》作者: 唐 卢纶

一、《哭司农苗主簿》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科举不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作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著称,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哭司农苗主簿》便是其悼念友人苗主簿的一首佳作。

二、古诗原文

      《哭司农苗主簿》

原头殡御绕新茔,原下行人望哭声。
更想秋山连古木,唯应石上见君名。

三、写作背景

《哭司农苗主簿》是卢纶为悼念友人苗主簿而作。苗主簿,即苗发,与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两人交情深厚。苗发在仕途上曾任司农寺主簿,后不幸去世。卢纶闻讯后,深感悲痛,遂作此诗以表哀思。此诗不仅是对苗发个人的悼念,也反映了唐代文人间的深厚友谊和诗歌创作中的悼亡传统。

四、诗词翻译

原野的尽头,殡葬的队伍围绕着新坟茔缓缓前行,原野之下,行人们静静地望着,仿佛能听到那悲痛的哭声。再想起那秋日的山峦与古老的树木相连,如今,恐怕只有在石头上才能见到你的名字了。

五、诗词赏析

《哭司农苗主簿》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凄美的悼亡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苗主簿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诗的开篇“原头殡御绕新茔”,便以一幅庄重的殡葬画面引入,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悲痛的氛围。殡葬的队伍围绕着新坟茔缓缓前行,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友人的离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痛与不舍。接下来的“原下行人望哭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痛的情感。行人们静静地望着,仿佛能听到那悲痛的哭声,这一细节描写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真挚而动人。

“更想秋山连古木,唯应石上见君名”两句,是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秋日的山峦与古老的树木相连,这一景象既是对友人生活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友人高洁品质的象征。而“唯应石上见君名”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永恒的怀念。在诗人看来,友人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石头上,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凄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六、诗词深度解读

《哭司农苗主簿》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首蕴含了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佳作。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卢纶对友人苗主簿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殡葬的场景和行人的悲痛,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哀思。

从哲理层面来看,这首诗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和友情的深刻思考。诗中的“秋山连古木”和“石上见君名”等意象,不仅是对友人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描绘,也是对生命永恒和友情不朽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他认为,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友情却是永恒的。友人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石头上,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既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是对友情的颂扬。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其艺术效果。诗中的“原头”与“原下”、“殡御”与“行人”、“秋山”与“古木”、“石上”与“君名”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全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秋山连古木”象征着友人的高洁品质和永恒的生命;“石上见君名”则象征着友情的永恒和不朽。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卢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进行分析。卢纶与苗发同为“大历十才子”,两人交情深厚。苗发的离世对卢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苗发个人的悼念,也是卢纶对友情、对生命、对诗歌创作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抒发。

总的来说,《哭司农苗主簿》是一首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艺术手法高超的悼亡诗。它不仅展现了卢纶与友人苗主簿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无尽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友情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悼亡诗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