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作者: 唐 卢纶
一、《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仕途不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屡试不第。直至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雄浑豪放的军旅诗篇,也有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之作,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
碧霄孤鹤发清音,上宰因添望阙心。
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
此日所从何所问,俨然冠剑拥成林。
三、写作背景
《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这首诗是卢纶在重阳节这一天,陪同侍郎登上白楼时所作。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卢纶作为侍郎的幕僚或友人,陪同其登高望远,欣赏秋日美景,并以此为题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的节日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碧蓝的天空中,一只孤鹤发出清脆的鸣声,身居高位的侍郎因此更添了对京城的思念之情。俯瞰之下,三层楼台连着遮蔽的帷帐,一朵茱萸花映照着华丽的簪子。红色的晚霞像绮罗般绚丽,河水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白露凝聚成珠,菊花散发出金黄的光彩。今日我们来此何须多问缘由,只看那冠冕和宝剑簇拥如林,自是一派威严气象。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首联“碧霄孤鹤发清音,上宰因添望阙心”以孤鹤的清音和侍郎的望阙心为引子,点明了登高的时节和人物的心境。颔联“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通过楼台、步障、茱萸、华簪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登高的场景和节日的氛围。颈联“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则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绚丽的色彩,将秋日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尾联“此日所从何所问,俨然冠剑拥成林”则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疏离感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画面感极强。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对比手法,如以孤鹤象征高洁品质,以冠剑拥成林象征官场的威严和权势,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也体现了卢纶作为唐代诗人的高超技艺。
六、诗词深度解读
《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秋日登高图,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从哲学层面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孤鹤、清音、碧霄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高洁境界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诗中的冠剑拥成林也暗示了官场的复杂和权势的威严,与孤鹤的清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陪同侍郎登高望远,共同欣赏秋日的美景,这种经历无疑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同时,诗人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也感慨万分,对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情感在诗中的“此日所从何所问”一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似乎在问自己,也在问读者,我们为何而来,又将何去何从?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唐代文人注重自然美的欣赏和人文情感的抒发,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卢纶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他们热爱自然、追求高洁、珍视友情、感慨人生,这些情感在卢纶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还蕴含了一定的社会意义。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卢纶通过描绘重阳登高的场景和氛围,不仅展现了节日的欢乐和祥和,也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诗中的“上宰因添望阙心”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心,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的诗歌中并不罕见。
总的来说,《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这首诗是卢纶的一首佳作,它不仅描绘了秋日的美景和节日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