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举荐,得以在官场中崭露头角,但又因政治风波而多次受到牵连。卢纶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诗原文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
忧来思远望,高处殊非惬。夜露湿苍山,秋陂满黄叶。
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红旌渭阳骑,几日劳登涉。
蜀道蔼松筠,巴江盛舟楫。小生即何限,简诲偏盈箧。
旧恨尚填膺,新悲复萦睫。因求种瓜利,自喜归耕捷。
井臼赖依邻,儿童亦胜汲。尘容不在照,雪鬓那堪镊。
唯有餐霞心,知夫与天接。
三、写作背景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卢纶的仕途经历和家庭情感紧密相关。据史料记载,卢纶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多次受到政治风波的牵连。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境低落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同时,诗中也提到了“西川尚书舅”,即卢纶的舅舅,他在西川担任尚书之职,这也反映了卢纶家族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诗词翻译
忧愁来时我思念远方,登上高处却感到并不惬意。夜晚的露水湿润了苍山,秋天的水塘满是黄叶。人们像雁一样远离,栈道和云层交错重叠。渭阳的红旗骑兵,几天来辛苦跋涉。蜀道上繁茂的松树和竹子,巴江上行船的浆楫。我这个小人物有何限制,简单的教诲已经满满一箱。旧时的仇恨依然填满胸怀,新的悲伤又再次萦绕着眼帘。因为种植瓜果带来的利益,我自喜归田耕作得心满意足。井和磨盘都依靠着邻居,孩子们也比我更擅长汲水。尘土覆盖着容颜,白发如此难以修饰。唯有拥有超凡心灵,才能和天空相接。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秋中野望”为题,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首联“忧来思远望,高处殊非惬”,诗人以忧愁开篇,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不安。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远行,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其中,“夜露湿苍山,秋陂满黄叶”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则表达了人们远离家乡、行路艰难的艰辛。
中间几联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境遇。他提到自己作为“小生”,虽然境遇有限,但却得到了舅舅等亲人的教诲和关怀。然而,旧时的仇恨和新的悲伤却不断萦绕着他的心头,让他难以释怀。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内心更加痛苦和无奈。
尾联“唯有餐霞心,知夫与天接”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超越和升华。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超凡的心灵,与天空相接,摆脱尘世的束缚和困扰。这种对内心超越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身处秋天的野外,望着远方的亲人,内心充满了忧愁和思念。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离合悲欢。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和绝望,而是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理解。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卢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多次受到政治风波的牵连。这种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和人们的远行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例如,“夜露湿苍山,秋陂满黄叶”与“红旌渭阳骑,几日劳登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后者则表现了人们的艰辛和勇敢。而“旧恨尚填膺,新悲复萦睫”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种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诗人的家庭情感入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舅舅等亲人的感激之情。这种家庭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依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强调。在唐代社会中,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家庭情感的重视和传承。
总的来说,《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令呈上西川尚书舅》这首诗是卢纶在仕途不顺、心境低落时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卢纶的诗歌才华和情感世界,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中期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