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过独孤郊居》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遭到牵连,仕途再度受阻。德宗朝时,卢纶复为昭应县令,后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作以边塞诗和赠答诗见长,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秋中过独孤郊居》
开园过水到郊居,共引家童拾野蔬。高树夕阳连古巷,菊花梨叶满荒渠。
秋山近处行过寺,夜雨寒时起读书。帝里诸亲别来久,岂知王粲爱樵渔。
三、写作背景
《秋中过独孤郊居》这首诗作于卢纶仕途不顺、心情烦闷之际。当时,卢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感到厌倦,对亲情的疏离也倍感无奈。在此背景下,他选择前往独孤郊居,寻找一片宁静与自在。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它既是卢纶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他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四、诗词翻译
打开园门,穿过水流,来到郊外的居所,与家人一同带领家童采摘野菜。夕阳下,高树与古巷相连,荒废的水渠上满是菊花和梨树叶。秋天的山近在眼前,路过一座寺庙,夜晚的雨声寒冷,我开始阅读书籍。自从离开帝都,与亲人们分别已经很久,怎知道王粲钟爱樵渔的生活方式呢?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郊居生活场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首联“开园过水到郊居,共引家童拾野蔬”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面。颔联“高树夕阳连古巷,菊花梨叶满荒渠”则进一步描绘了郊居周边的自然景色,夕阳、高树、古巷、菊花、梨叶等元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图景。
颈联“秋山近处行过寺,夜雨寒时起读书”转写诗人的活动,他行走在秋天的山间,路过寺庙,夜晚在寒雨中读书。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尾联“帝里诸亲别来久,岂知王粲爱樵渔”则抒发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王粲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樵渔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和谐、充满诗意的世界。
六、诗词深度解读
《秋中过独孤郊居》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秋日田园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卢纶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选择来看,卢纶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夕阳、高树、古巷、菊花、梨叶等元素,不仅构成了秋日郊居的美丽图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这些自然景物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氛围。
其次,诗中的“家童”和“王粲”两个形象也值得深入探讨。家童作为诗人的陪伴者,与诗人一同采摘野菜、欣赏美景,体现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珍惜和对亲情的渴望。而王粲则是诗人自比的对象,他钟爱樵渔的生活方式,远离尘嚣,这与诗人此时的心境不谋而合。通过王粲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再者,诗中的“夜雨寒时起读书”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寒冷的秋夜,诗人独自在雨中读书,这种孤独而坚韧的精神风貌,让人不禁对诗人肃然起敬。同时,这一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的追求。
从更深层次来看,《秋中过独孤郊居》这首诗还反映了卢纶对人生和仕途的深刻思考。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又因官场斗争而遭到牵连。这些经历让他对人生和仕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郊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是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此外,诗中的“帝里诸亲别来久”一句,也透露出诗人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慨。在官场中,诗人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和人情冷暖,这使得他对亲情的珍视更加深切。然而,由于仕途的奔波和官场的斗争,诗人与亲人们分别已久,这种思念和无奈之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