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作者: 唐 卢纶
一、《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位列“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于显赫的范阳卢氏家族,但家道中落,童年时期便经历了父亲早逝的变故,之后跟随舅舅生活。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学出众,却屡试不第。尽管仕途坎坷,卢纶却凭借出色的交际能力,与多位宰相及王公大臣交好,如元载、王缙、咸宁王浑瑊等。这些深厚的友谊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卢纶的诗风开阔浑厚,尤以边塞诗著称,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首。
二、古诗原文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
盛德总群英,高标仰国桢。独安巡狩日,曾掩赵张名。
业就难辞宠,朝回更授兵。晓川分牧马,夜雪覆连营。
长策威殊俗,嘉谋翊圣明。画图规阵势,梦笔纪山行。
绶拂池中影,珂摇竹外声。赐欢征妓乐,陪醉问公卿。
却忆经前事,翻疑得此生。分深存没感,恩在子孙荣。
览镜愁将老,扪心喜复惊。岂言沈族重,但觉杀身轻。
有泪沾坟典,无家集弟兄。东西遭世难,流浪识交情。
阅古宗文举,推才慕正平。应怜守贫贱,又欲事躬耕。
三、写作背景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是卢纶在仕途不顺、历经坎坷后所作的一首诗。卢纶虽才学出众,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推荐,才得以步入仕途。然而,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受到牵连和贬谪。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卢纶通过描绘雪景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皇甫大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盛大的德行汇聚了群英,高尚的品格如同国家的栋梁。
在巡狩的日子里独自安然,曾经掩盖了赵张的名声。
功业成就后难以推辞恩宠,朝拜归来又被授予兵权。
清晨的河流边分派牧马,夜晚的雪花覆盖了连营。
长远的策略威慑了异族,美好的谋略辅佐了圣明。
用画图来规划阵势,用梦笔来记录山行。
绶带拂过池中的倒影,珂佩摇响竹外的声音。
赐予欢乐征召妓乐,陪伴醉意询问公卿。
却回忆起经历过的往事,反而怀疑得到了此生。
情谊深厚存在着生死之感,恩泽在子孙中荣耀。
照镜忧愁将要老去,扪心自问又喜又惊。
难道说沈族的重担沉重,只觉得杀身成仁轻易。
有泪水沾湿了坟典,没有家来聚集弟兄。
东西奔波遭遇世事的艰难,流浪中结识了交情。
阅读古籍尊崇孔文举,推崇才华羡慕祢正平。
应该怜惜那些坚守贫贱的人,又想要亲自耕种。
五、诗词赏析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是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共二十句,每句五字,结构严谨,韵律和谐。卢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雪景与人生境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深邃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的开篇“盛德总群英,高标仰国桢”便奠定了全诗的高尚基调,赞美了皇甫大夫的盛德和高标。接着,诗人通过回忆往事,描绘了皇甫大夫在巡狩期间的安然自若和功业成就后的恩宠有加。这些叙述不仅展现了皇甫大夫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也暗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中间部分,诗人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清晨牧马、夜晚雪覆连营的壮丽景象,以及皇甫大夫用画图规划阵势、用梦笔记录山行的儒雅风度。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紧张与肃穆,也凸显了皇甫大夫的军事才能和文学修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回忆起经历过的往事,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难。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皇甫大夫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认为皇甫大夫的恩泽将惠及子孙后代。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应怜守贫贱,又欲事躬耕”表达了自己对贫困生活的坚守和对耕读生活的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不仅是一首赞美皇甫大夫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抒情诗。从深度解读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 人生境遇的感慨:卢纶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仕途坎坷和人生无常。他通过回忆往事和描绘雪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期盼。这种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境。
- 对皇甫大夫的敬仰:全诗贯穿了对皇甫大夫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赞美皇甫大夫的盛德、高标、军事才能和文学修养等方面,展现了他对皇甫大夫的深深敬佩。这种敬仰之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皇甫大夫个人品质的认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之士的尊重和推崇。
- 边塞生活的描绘:诗中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边塞生活的紧张与肃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边塞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也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 儒家思想的体现:卢纶在诗中多次提到“业就难辞宠”、“恩在子孙荣”等儒家思想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诗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坚守和传承。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皇甫大夫的儒雅风度和高尚品德来彰显儒家思想的光辉。
- 艺术手法的运用:卢纶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通过对比、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雪景与人生境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边塞景象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