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早年求学坎坷,因安史之乱影响,天宝末年及代宗朝应举屡试不第。后得宰相元载、王缙举荐,官至监察御史、集贤学士等职,历任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等。元载、王缙获罪后遭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豪放,也有田园诗的清新,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
野寺钟昏山正阴,乱藤高竹水声深。
田夫就饷还依草,野雉惊飞不过林。
斋沐暂思同静室,清羸已觉助禅心。
寂寞日长谁问疾,料君惟取古方寻。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卢纶仕途波折、历经生活磨难之时。卢纶一生仕途不顺,早年多次科举不第,虽得贵人举荐步入仕途,却又因政治斗争受牵连。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他与友人李端公相互酬唱。李端公寄诗给病居野寺的卢纶,卢纶便以此诗作答。诗中既流露出病中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友人关怀的回应。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野寺的钟声在昏暗的山间回荡,山峦笼罩在阴影之中,藤蔓杂乱,高高的竹子间溪水潺潺,声音深远。田夫前来交粮,靠着野草而坐,野雉受惊飞起,却也不过林间。我暂且斋戒沐浴,思念着能与你一同在静室中修行,自己清瘦羸弱的身躯,已经感受到这有助于禅心的培养。漫长的白日里,我如此寂寞,又有谁来探问我的病情呢?想来你只会去寻找古方来为我治病吧。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开篇“野寺钟昏山正阴,乱藤高竹水声深”,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又略带阴森的山野画面。野寺钟声、昏暗山峦、杂乱藤蔓、高耸竹林以及潺潺水声,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
- 情感表达:“斋沐暂思同静室,清羸已觉助禅心”,体现出诗人在病中渴望与友人一同在静室中修行,寻求内心的宁静。而“寂寞日长谁问疾,料君惟取古方寻”,则直接抒发了病中的孤寂,以及对友人关怀的期待,情感真挚动人。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如“野雉惊飞不过林”,野雉的惊飞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却又因“不过林”而更显山林的幽深。同时,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如田夫就饷、野雉惊飞等,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一)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自然意象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野寺”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之所,是诗人内心渴望的精神家园。在喧嚣的尘世中,诗人饱受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的折磨,野寺成为他暂时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地方。“山正阴”不仅描绘了山峦被阴影笼罩的自然景象,更暗示了诗人当时阴郁、压抑的心情。山峦的阴暗如同他仕途的黑暗,看不到希望。“乱藤高竹”则象征着人生的困境与束缚。藤蔓杂乱,如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困扰;高竹虽挺拔,却也难以摆脱藤蔓的缠绕,正如诗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却又难以挣脱。“水声深”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溪水潺潺,声音深远,恰似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难以言表。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田夫就饷还依草”描绘了田夫前来交粮,靠着野草而坐的场景,展现了田夫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田夫与自然融为一体,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这与诗人仕途不顺、内心苦闷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在尘世中的无奈和痛苦。“斋沐暂思同静室”塑造了诗人渴望宁静、追求内心修养的形象。在病中,诗人斋戒沐浴,思念着与友人一同在静室中修行,体现出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寂寞日长谁问疾”则刻画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漫长的白日里,无人探问他的病情,这种孤独感不仅源于身体的病痛,更源于内心的空虚和失落。
(三)情感内涵的丰富性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首先是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李端公寄诗给病居野寺的卢纶,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友人关怀的期待。“料君惟取古方寻”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信任和感激,相信友人会为他寻找古方来治病。其次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在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的情况下,渴望在野寺的静室中寻求内心的宁静,通过斋戒沐浴、修行禅心,来摆脱尘世的烦恼和痛苦。这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最后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山野的幽深、生活的质朴,以及自己的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却又感到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与诗人其他作品的关联
卢纶的其他作品也常常体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例如他的《塞下曲》系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渴望。而《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则更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友情的珍视。从这两类作品可以看出,卢纶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的一面,也有细腻深情的一面。他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创作,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五)诗歌的时代意义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创作于唐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人墨客们面临着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卢纶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的写照。诗中所表达的孤独、寂寞、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在动荡的时代中,友人的关怀和慰藉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巧妙运用、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以及丰富情感内涵的表达,展现了卢纶在困境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动荡社会中的心态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