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卢纶出身名门,为范阳卢氏后裔,但早年生活并不优裕。他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多送别赠答之作,边塞诗慷慨雄浑,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二、古诗原文
《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
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九陌霄汉侣,一灯冥漠人。
舟沈惊海阔,兰折怨霜频。已矣复何见,故山应更春。
三、写作背景
这首《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是卢纶为悼念逝去的友人皇甫侍御曾而作。皇甫侍御曾是卢纶的友人,具体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但从卢纶的悼念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此诗当作于皇甫侍御曾去世之后,卢纶与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共同缅怀这位故友之时。
四、诗词翻译
攀龙与泣麟,哀乐之情与尘世不同。
九陌云霄中的伴侣,如今只剩下一盏灯下的孤寂之人。
船沉于广阔的海中,兰花频遭霜冻而折断。
人已逝去,再也无法相见,只愿故乡的山川能迎来新的春天。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词以悼念逝去的友人为主题,情感深沉而悲伤。卢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悲痛与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以攀龙和泣麟两种神话中的神兽为喻,形容自己的悲痛之情与尘世不同。攀龙象征着对友人的敬仰与追思,泣麟则表达了失去友人的哀伤与无奈。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颔联“九陌霄汉侣,一灯冥漠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友人离去后的孤寂与落寞。九陌霄汉侣指的是友人在世时与诗人共度的欢乐时光,而如今只剩下一盏灯下的孤寂之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感慨人生无常。
颈联“舟沈惊海阔,兰折怨霜频”进一步通过自然景物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舟沈海阔象征着友人的离去如同船只沉没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无法挽回;兰折霜频则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受到摧残,如同兰花频遭霜冻而折断。
尾联“已矣复何见,故山应更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人已逝去,再也无法相见,但诗人希望故乡的山川能迎来新的春天,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
六、诗词深度解读
这首诗词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悼念,更是对人生无常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卢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内心的悲痛与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融入到了每一个字句之中。
从神话形象的运用到自然景物的比喻,卢纶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攀龙与泣麟的比喻不仅富有神话色彩,而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与追思。舟沈海阔和兰折霜频的比喻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词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但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却永远不会消逝。卢纶通过这首诗词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与亲人朋友共度的每一刻时光。因为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
同时,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卢纶对生命循环和希望的深刻认识。尽管友人已经离去,但诗人仍然希望故乡的山川能迎来新的春天。这种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不仅是对友人的最好慰藉,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
在卢纶的笔下,这首诗词不仅是一首悼念逝去友人的挽歌,更是一首对生命意义深刻思考的哲理诗。它让我们在感受诗人悲痛之情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