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生活在唐玄宗天宝末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正值安史之乱及其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卢纶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然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方得入仕。他一生历经战乱,对民生疾苦有深刻体会,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深沉,尤以送别酬答之作见长。《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此时,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卢纶在战乱中辗转流离,心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友的思念。在返回故乡的途中,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残垣断壁和生灵涂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李僴,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战乱之处无处不令人伤感,更何况我面对着古城的墓碑。道路绕过寒冷的山岭,我独自前行;月光洒在秋水上,大雁在空中惊飞。容颜衰老的我重归故乡感到喜悦,但身份卑微的我却羞于向人提起自己的姓名。今日若能与主人一同畅饮,他应会怜悯我这个历经世事变迁的儒生吧。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是卢纶在战乱背景下创作的一首深情之作。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苍凉辽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
首联“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直接点出了战乱带来的普遍伤感,诗人面对古城的墓碑,心中更是涌起了无尽的哀愁。这里的“碑”不仅是指实体的墓碑,更象征着无数在战乱中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诗人以“看碑”这一具体行为,引出了对古城、对战争、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颔联“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寒冷的山岭、孤独的行者、清澈的秋水、惊飞的大雁,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这里的“寒山”、“秋水”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孤独、凄凉的象征。而“雁空惊”则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惊恐和不安。
颈联“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容颜衰老,却庆幸能够重归故乡;然而,身份卑微的他却羞于向人提起自己的姓名。这里的“颜衰”与“身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和无奈。同时,“多惭问姓名”也透露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
尾联“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期待和自怜。他想象着与友人共饮畅谈的情景,希望友人能够怜悯他这个历经世事变迁的儒生。这里的“世故”二字既指世间的一切事故和变故,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无奈。整首诗以“应怜”二字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期待,也流露出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自嘲。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幅展现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首先,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深切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战乱不仅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和生命,更摧毁了人们的信仰和希望。诗人面对古城的墓碑,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哀愁和悲痛,更是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对和平的无限向往。他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生的艰难困苦。战乱导致社会秩序崩溃,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作为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一员,对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他通过“身贱多惭问姓名”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此外,诗中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战乱中,友情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支撑。诗人对友人李僴的思念和期待,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重视。同时,他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自嘲,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感慨。他认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应对世间的种种变故和挑战。
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卢纶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技巧,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唐诗的韵味和风格,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卢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更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生的艰难困苦,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综上所述,《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嘲,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生的艰难困苦。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唐诗中的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社会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