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京留献令公》作者: 唐 卢纶
一、《将赴京留献令公》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曾应进士举,但未能及第。安史之乱后,他避乱移居江西鄱阳,后多次至长安应举,仍未果。后经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卢纶的诗风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尤以边塞诗著称,如《塞下曲》等作品广为流传。他的《将赴京留献令公》则是一首在即将赴京之际,写给某位重要人物的赠别诗,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二、古诗原文
《将赴京留献令公》
沙鹤惊鸣野雨收,大河风物飒然秋。
力微恩重谅难报,不是行人不解愁。
三、写作背景
《将赴京留献令公》创作于卢纶即将前往京城之际。此时,卢纶的仕途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某位令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离别的愁绪和无法回报恩情的无奈。这首诗不仅是对令公的赠别之作,也是卢纶对自己人生经历和仕途感慨的抒发。
四、诗词翻译
野外的雨停了,沙鹤惊声鸣叫,大河的风光景物在秋风中显得飒飒然。我力量微薄,却受到了您深重的恩情,确实难以回报。不是我这即将远行的人不懂得离别的愁苦,只是这份恩情太重,让我无法释怀。
五、诗词赏析
《将赴京留献令公》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赠别诗。首句“沙鹤惊鸣野雨收”通过描绘雨后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大河风物飒然秋”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前往京城。
后两句“力微恩重谅难报,不是行人不解愁”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用“力微恩重”来形容自己与令公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令公恩情的感激之情。同时,他也坦诚地表示,由于自己力量微薄,难以回报这份深重的恩情。这种无奈和自责的情感,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激与愁绪,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同时,他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令公恩情的感激和无法回报的无奈,情感真挚动人。
六、诗词深度解读
《将赴京留献令公》不仅是一首赠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在这首诗中,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即将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京城的心情变化。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首先,从诗的结构上来看,“沙鹤惊鸣野雨收”和“大河风物飒然秋”两句构成了全诗的背景描写。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象,还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这片土地的心情。沙鹤的惊鸣、野雨的停歇、大河的壮阔、秋风的萧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而略带萧瑟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接着,“力微恩重谅难报”一句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诗人用“力微恩重”来形容自己与令公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令公恩情的感激之情。这里的“力微”不仅指诗人自己的力量微薄,还暗示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和不易。而“恩重”则是对令公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在诗人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感到难以回报。
最后,“不是行人不解愁”一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是不懂得离别的愁苦,只是这份恩情太重,让他无法释怀。这里的“行人”指的是即将远行的诗人自己,而“不解愁”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否定。实际上,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无奈是非常深刻的,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令公的感激和敬意。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将赴京留献令公》还反映了唐代士人在仕途上的艰辛和不易。卢纶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和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他深知仕途的坎坷和复杂。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即将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京城的心情变化,表达了对仕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他也通过对令公的感激之情,展现了自己对友情和恩情的珍视和尊重。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善于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