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作者: 唐 卢纶
一、《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直至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边塞诗诗风雄浑慷慨,凝练隽永。其代表作有《塞下曲》等,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衰翁正席矜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
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
三、写作背景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是卢纶在寒露时节傍晚行至新丰县北(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时所作。当时,他寄居在村野人家,被村子里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于是即景抒情,赋诗写下了所见所感,并投递给新丰县令(明府)韩质,以夸赞其政绩显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诗词翻译
织布机的鸣响和舂米的咚咚声在阳光明媚的早晨交织在一起,鸡犬之声此起彼伏,相互应和,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汉代古村落画面。村庄周围,数条清澈的泉水潺潺流过,黄菊盛开,绚烂夺目;而在一片树林中,寒露凝结,紫梨挂满枝头,硕果累累。在村庄的中心,一位年迈的老人正端坐在席上,满脸自豪地讲述着新成立的社祭活动;一群孩童则整齐地坐在一起,认真地阅读着古代的典籍,讨论着学问。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回忆过去一年的生活,他们纷纷表示这一年里平安无事,生活宁静而美好,但对于“君恩”的具体表现与意义,则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充满生命力的乡村世界。首联“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以“机鸣舂响”两个意象描绘了乡村日常生活的繁忙与和谐,而“日暾暾”则描绘了时间的背景,暗示了乡村生活的光明与希望。颔联“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通过“清泉”、“黄菊”、“寒露”、“紫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图,展现了秋天的凉爽与收获。颈联“衰翁正席矜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通过“衰翁”与“稚子”的对比,展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尾联“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则反映了乡村社会对“君恩”的模糊认识,既体现了乡村社会的朴素与纯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差异。
六、诗词深度解读
- 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首联中的“机鸣舂响”和“鸡犬相和”是乡村生活的典型场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经济生活的基础,也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宁静与和谐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上。颈联中的“衰翁正席矜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就展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衰翁的“矜新社”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而稚子的“齐襟读古论”则展现了乡村教育的普及与年轻一代对学问的追求。
-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不仅描绘了乡村自然风光的美丽,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清泉象征着纯洁与活力,黄菊寓意着高洁与坚韧,而寒露与紫梨的结合则展现了秋天的凉爽与收获。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清新、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乡村环境,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差异尾联“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反映了乡村社会对“君恩”的模糊认识。这种模糊认识既体现了乡村社会的朴素与纯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差异。在乡村社会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安宁与幸福,而对于“君恩”的具体表现与意义则可能并不十分清楚。这种隔阂与差异正是唐代社会复杂性与多元性的体现。
- 诗人的情感与态度卢纶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自然风光的美丽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他也通过村民们的对话反映了乡村社会对“君恩”的模糊认识,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差异。这种情感与态度不仅体现了卢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