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春望》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宦不得意,应举屡试不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才得以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776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直至780年才复为昭应县令。卢纶的诗歌创作丰富,尤其擅长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其边塞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古诗原文
《曲江春望》
其一
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
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
其二
翠黛红妆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
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
其三
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
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
三、写作背景
《曲江春望》这组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代已难以考证。卢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社会动荡不安。卢纶本人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组诗可能源于卢纶对长安曲江春日美景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其一:
菖蒲的叶子翻卷着,柳树的枝条相互交织。在柳荫的遮蔽下,悄悄地登上采莲的小舟,连鸟儿都没有察觉。继续前行到没有花朵的最深处,只见华丽的宫殿群在水中投下参差不齐的倒影。
其二:
美女们身着翠黛红妆,乘坐在装饰华丽的画船上。她们共同惊叹于云色与微风带来的美景。箫管吹奏着悠长的乐曲,似乎永远也吹不完。花的南边、水的北边,细雨蒙蒙,一片朦胧。
其三:
泉水声遍布田野,流入芳草萋萋的小洲。泉水拥着泡沫,吹拂着花草向上流淌。夕阳西下,行人渐渐稀少,找不到归途。此时,高楼上巢中的乌鸦和哺育幼燕的景象映入眼帘。
五、诗词赏析
《曲江春望》这组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安曲江春日的美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其一通过“菖蒲翻叶柳交枝”的描绘,展现了暮春时节曲江岸边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暗上莲舟鸟不知”则巧妙地运用了“暗”字,既写出了柳荫的遮蔽之深,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静谧与幽雅。最后两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则将视角引向更深处,通过“玉楼金殿”的描绘,展现了曲江周边的繁华与幽静并存的景象。
其二则侧重于描绘画船上的美女与周围的自然景色。通过“翠黛红妆”的描绘,展现了美女们的艳丽与妩媚。而“共惊云色带微风”则写出了她们对美景的惊叹与陶醉。接着,“箫管曲长吹未尽”以悠长的箫管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悠扬而缠绵的氛围。最后两句“花南水北雨濛濛”则通过细雨的描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朦胧与诗意。
其三则更多地关注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通过“泉声遍野入芳洲”的描绘,展现了泉水的生机与活力。而“拥沫吹花草上流”则进一步描绘了泉水与花草的亲密接触,营造出一种清新而自然的氛围。接着,“落日行人渐无路”以落日为背景,写出了行人的稀少与归途的迷茫。最后两句“巢乌乳燕满高楼”则通过巢中的乌鸦和哺育幼燕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与和谐。
六、诗词深度解读
《曲江春望》这组诗不仅是对曲江春日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寄托。
从其一来看,“菖蒲翻叶柳交枝”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而“暗上莲舟鸟不知”中的“暗”字,则可能暗含着诗人内心的隐秘与深沉。他或许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与不公,但在这静谧的曲江之畔,他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自我。最后两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则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繁华与幽静并存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其二中的“翠黛红妆画鹢中”描绘了美女们的艳丽与妩媚,但也可能暗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而“共惊云色带微风”则写出了她们对美景的惊叹与陶醉,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接着,“箫管曲长吹未尽”中的箫管声,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悠长而缠绵。最后两句“花南水北雨濛濛”则可能暗含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其三中的“泉声遍野入芳洲”和“拥沫吹花草上流”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而“落日行人渐无路”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仕途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两句“巢乌乳燕满高楼”则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向往。
总的来说,《曲江春望》这组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曲江春日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寄托。在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卢纶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