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乔林》读书笔记

《送乔林》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 《送乔林》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边塞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他的宫怨诗和送别诗也颇有特色,情感细腻,韵味悠长。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两度被贬谪南方,最终在安史之乱中被害,其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送乔林

草绿小平津,花开一水滨。
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
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
阮君唯饮酒,陶令肯羞贫。
阳羡风流地,沧江避世人。
菱歌五湖远,桂树八公邻。
青鸟迎孤棹,白云随一身。
潮从秣陵上,月映石头新。
未可逃名利,应须在缙绅。
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送乔林》是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王昌龄一生交友广泛,与众多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情谊。乔林作为他的朋友,可能因仕途不顺或生活遭遇挫折而即将远行。王昌龄在送别之际,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与不舍,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理解,也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期望。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绿草如茵覆盖着小渡口,花儿盛开在河边。如今你仕途不顺,失意惆怅,辜负了这京城美好的春光。你从不言及金钱财富,内心却能随遇而安,顺应时势。你像阮籍一样爱饮酒,像陶渊明一样不耻于贫穷。阳羡是个风流雅致的地方,你却选择在沧江边避世隐居。菱歌在五湖之远回荡,桂树与八公为邻。青鸟飞来迎接你孤独的船桨,白云伴随着你一身行装。潮水从秣陵涌来,月光映照着石头城的新貌。你尚未可逃避名利场,仍需在官场中保持操守。汀洲上芳草萋萋,我劝你暂且放下俗务,垂竿垂钓吧。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送乔林》是王昌龄送别诗中的佳作,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草绿小平津,花开一水滨”以景起兴,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新明快的基调。然而,接下来的诗句却笔锋一转,写到了友人的失意与惆怅。“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理解溢于言表。

颔联“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进一步刻画了友人的高洁品质。他不为金钱财富所动,内心却能随遇而安,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钦佩。颈联则运用了两个典故,将友人比作阮籍和陶渊明,形象地表达了友人超然物外、不耻贫穷的高尚情操。

尾联“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以景结情,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的一种寄托。在汀洲上芳草萋萋的美景中,诗人劝友人暂且放下俗务,享受一下垂钓的乐趣,实际上也是希望友人能够暂时忘却仕途的烦恼,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跌宕起伏。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温暖而敏感的心。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送乔林》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内涵的佳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王昌龄的人生态度、交友观念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先,从人生态度来看,王昌龄在诗中展现了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他深知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境,但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困境。诗人以友人为例,赞扬了他“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的高洁品质。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对金钱财富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上。王昌龄自己也是这种人生态度的践行者,他一生仕途坎坷,两度被贬谪南方,但他从未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这种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使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从交友观念来看,王昌龄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友情观念。他认为真正的友情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在送别友人之际,他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赞美友人的才华和功绩,而是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与不舍。这种深厚的友情观念,使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温暖和感人的力量。

再来看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在《送乔林》中,王昌龄不仅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理解,还寄寓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期望。他希望友人能够暂时忘却仕途的烦恼,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种深情厚谊不仅体现在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上,更体现在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上。诗人用自己的笔触为友人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希望友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此外,《送乔林》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提到了“阮君唯饮酒,陶令肯羞贫”的典故,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和名利所束缚。阮籍和陶渊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他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人生的真谛。王昌龄在诗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既是对友人的赞美和鼓励,也是对自己人生理念的阐述和表达。

最后,从艺术特色来看,《送乔林》也展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艺。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跌宕起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综上所述,《送乔林》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内涵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昌龄的人生态度、交友观念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和动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