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第一部分:《资治通鉴》作者简介
《资治通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离朝,专注于《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司马光不仅政治成就显著,其史学造诣亦深,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两大巨著。
第二部分:《资治通鉴》经典语录十条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听偏信则会陷入盲目。
-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国家虽大,若好战必致灭亡;天下虽安,若忘战必生危机。
-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 家庭贫困时渴望贤妻,国家动荡时渴望良相。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 比喻事成之后,帮助过的人往往会被抛弃或遗忘。
-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重于千金。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 贤能之人若财富过多,会消磨其志向;愚昧之人若财富过多,会助长其过错。
-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 治理国家应以大德服人,而非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 做大事的人往往不与众人商议,因为他们有独到的眼光和决断力。
-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 若触犯众怒,即使无病也会自取灭亡。
- 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 常听批评,过错会日渐减少而福气降临;常听赞誉,声誉会日渐受损而灾祸降临。
第三部分:《资治通鉴》内容摘要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大型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完成,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该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停笔,涵盖了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等十六纪,详细记载了各朝代的政治斗争、战争征伐、改革措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内容。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政治智慧的宝库。司马光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中涉及的政治策略、军事谋略、治国理念等,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如东晋名将陶侃,他珍惜光阴、发奋自强,从寒门小吏成长为一代名将,其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令人钦佩。又如韩信,他以少胜多,智勇双全,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至今仍被传颂。此外,书中还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代明君的丰功伟绩,以及商鞅、苏秦、张骞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
《资治通鉴》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注重权威性和客观性,力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传达他对历史的理解和观点。他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和事件叙述,展现了各朝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变迁。同时,他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评述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历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推崇,成为研究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在现代社会,《资治通鉴》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政治智慧、人生哲理和文化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