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

第一部分:《红与黑》作者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虚伪,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红与黑》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叙述,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部分:《红与黑》经典语录十条

  1.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2. “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
  3. “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
  4. “时间,既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5. “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美丽,旅行者照旧前行,让那些讨厌的荆棘留在那枯死吧。”
  6. “舆论带来了自由,也插手了与之无关的事情。”
  7. “魅力往往与独特联系在一起,没有特色意味着平庸,而平庸是不可能产生吸引力的。”
  8. “只有傻瓜才怪罪别人,石头落下来是由于本身有份量。”
  9. “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10. “爱情是痛苦的,要么让它掌握你,要么你掌握它。”

第三部分:《红与黑》内容摘要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小业主之子于连·索雷尔短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于连聪明、意志坚强,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他的野心和追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屡屡受挫,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小说以于连的奋斗史为主线,展现了他与两个女人——市长夫人德·瑞那和侯爵小姐玛蒂尔德之间的情感纠葛。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这段不伦之恋被曝光后,他不得不离开市长家,进入贝桑松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于连目睹了教会的虚伪和腐败,但他仍然希望通过教会这条途径进入上流社会。后来,他经人推荐来到巴黎,成为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巴黎,于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蒂尔德,并与她产生了私情。然而,正当他以为自己即将实现梦想时,一封告密信揭露了他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他的野心和梦想彻底破灭。在绝望中,于连开枪击伤了德·瑞那夫人,最终被判处死刑,走上了断头台。

《红与黑》通过于连的奋斗和遭遇,深刻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虚伪。小说中的“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代,“黑”则代表着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于连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但他的野心和追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屡屡受挫。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成功塑造了于连这一形象鲜明的角色。于连既是一个有着强烈野心的年轻人,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他渴望成功和尊重,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虚伪。他在爱情和野心之间徘徊不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小说通过于连的奋斗和遭遇,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此外,《红与黑》还通过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德·瑞那夫人作为市长夫人,虽然拥有财富和地位,但在婚姻中却感到空虚和不满。她与于连的恋情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激情和意义,但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悔恨。玛蒂尔德则是一个充满独立思想和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在与于连的关系中也经历了痛苦和挫折。

《红与黑》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叙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它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红与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个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