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洛城作》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登高望洛城作》作者简介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他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官员。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官职。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诗作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登高望洛城作》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
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
葱茏瑶台榭,窈窕双阙门。
十载构屯难,兵戈若云屯。
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
圣主乃东眷,俾贤拯元元。
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
至损当受益,苦寒必生温。
平明四城开,稍见市井喧。
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
吾生自不达,空鸟何翩翻。
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
裴回讫旦夕,聊用写忧烦。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登高望洛城作》是韦应物在担任洛阳丞期间所作。当时,洛阳城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摧残,虽然已被唐军收复,但城市破败,民生凋敝。韦应物站在龙门山上,居高远望洛阳城,目睹了这座昔日繁华富丽的神都如今的荒凉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奔放而又带着淡淡担忧的诗篇。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我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台阁,远眺四周无垠的土地。洛阳城作为雄都定鼎之地,气势磅礴,威仪万方。山河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船只往来,通连南越的贡品;城池背靠北邙山,气势恢宏。皇宫夹在清澈的洛水之间,朝霞映衬着红日升起。宫殿楼阁郁郁葱葱,双阙门高耸入云,显得文静而幽深。然而,这十年来战乱不断,兵戈如云,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房屋大多被毁,一片荒芜。幸得圣主眷顾东都,派遣贤臣来安抚百姓。在东都留守大人的悉心教化下,洛阳正在逐渐找回往日的安乐,百姓们也体会到了官府带来的无边恩惠。阴阳交替,否极泰来,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大地回春泛暖。黎明时分,城门打开,市井开始喧闹起来。我坐着感慨这治乱兴衰的轨迹,心中永远怀念着经世济民的理想。我自感才能有限,仕途不通达,就像那空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翩翩翻飞。天空高远,水流悠远,天色已晚,城郭乡村开始昏暗起来。我在这龙山上徘徊彷徨,写下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担忧和烦闷。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登高望洛城作》是韦应物的一首长篇七言律诗,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深沉而复杂。
首先,诗的前八句描绘了洛阳城的雄伟壮观和地理优势。韦应物以“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高远辽阔的视野之中。接着,他详细描绘了洛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宫殿建筑,展现了这座雄都昔日的繁华与尊贵。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具体,而且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座辉煌一时的神都。
然而,接下来的八句却笔锋一转,描写了洛阳城在安史之乱后的破败景象。韦应物用“十载构屯难,兵戈若云屯”来概括战争的残酷和持久,用“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来描绘城市的荒凉和残破。这些描写与前面的繁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破坏力和灾难性。韦应物在描写这些破败景象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悲痛,而是通过客观的描述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这种写法更加含蓄而深刻。
在接下来的八句中,韦应物又转而描写了洛阳城在战后逐渐复苏的情景。他提到圣主眷顾东都,派遣贤臣来安抚百姓;在东都留守大人的悉心教化下,洛阳正在逐渐找回往日的安乐。这些描写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希望和温暖。韦应物通过这些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最后八句是韦应物的抒情部分。他首先感慨自己才能有限,仕途不通达,就像那空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翩翩翻飞。接着,他描写了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的景象,以此来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最后两句“裴回讫旦夕,聊用写忧烦”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他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内心的担忧和烦闷。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登高望洛城作》不仅是一首描绘洛阳城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幅深刻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画卷。韦应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从对比手法来看,韦应物在诗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来突出战争的破坏力和灾难性。他将洛阳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将个人的才能有限与鸟儿的自由自在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韦应物还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他将洛阳城在战后的复苏与昔日的繁华进行对比,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次,从象征手法来看,韦应物在诗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例如,“高台造云端”不仅描绘了台阁的高耸入云,而且象征着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抱负;“遐瞰周四垠”则象征着诗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河岳出云雨”则象征着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源泉。这些意象不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辽阔,而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内涵。
此外,《登高望洛城作》还深刻地反映了韦应物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韦应物作为中唐著名诗人和官员,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在诗中不仅描写了洛阳城的破败景象和百姓的苦难生活,而且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同时,他还通过描写个人的情感来寄托自己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关注和思考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而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诗人和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具体分析诗句时,我们可以看到韦应物对洛阳城的描写是如此生动具体而富有画面感。例如,“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两句便以高远的视野和辽阔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接着,“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两句则通过描绘洛阳城的地理位置和威仪万方来展现其昔日的繁华与尊贵。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座辉煌一时的神都,而且感受到了韦应物对洛阳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而在描写洛阳城的破败景象时,韦应物则运用了更加含蓄而深刻的手法。例如,“十载构屯难,兵戈若云屯”两句便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残酷和持久;“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两句则通过描绘肥沃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和房屋大多被毁的景象来突出战争的破坏力和灾难性。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且激发了读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在抒情部分,韦应物则运用了更加直接而深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例如,“吾生自不达,空鸟何翩翻”两句便以鸟儿的自由自在来反衬自己才能有限和仕途不通达的悲哀;“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两句则通过描写天高水流远和日晏城郭昏的景象来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这些描写不仅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韦应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而且激发了读者对诗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登高望洛城作》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篇,更是一幅深刻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画卷。韦应物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洛阳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之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之情;而且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