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东门行》笔记

《古东门行》作者: 唐 柳宗元

第一部分:《古东门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柳宗元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丰富的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古东门行
唐代·柳宗元

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古东门行》是柳宗元在元和九年(814)至元和十年(815)间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当时,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朝廷发兵征讨叛军,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力主平叛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客杀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伤。事件发生后,朝野哗然,主战、主和两派针锋相对,斗争激烈。柳宗元对此无比悲愤,他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但由于此时身处逆境,官微言轻,不能直抒己见,于是用乐府旧题《古东门行》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对当时的时政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汉代有三十六位将军出征,东方战场上雷声轰鸣,阵云横亘。鸡鸣时分,函谷关前客如雾涌,但这些人貌合神离,心怀异志。夜晚,凶徒们手持赤丸,低语交谈,寒光闪闪如电光。而掌管京城巡逻和缉捕盗贼的官吏却沉睡如羊。当街一声怒喝,百吏惊走,冯敬胸中藏着匕首,准备行刺。凶徒们侧耳倾听,心中暗自惬意,而强悍的臣子们则吓得闭口不言。魏王卧室内藏着兵符,子西掩袖而死,真是无辜。羌胡在车轮下突然起兵,敌国的船只并非所能预料。安陵君谁人能辨削砺之功,韩国讵明深井之事。头已断,骨已碎,无法起死回生,再多的赠予和恩宠都已毫无意义。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古东门行》是柳宗元借古讽今的佳作,全诗充满了对当时时政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愤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如周亚夫平叛、信陵君窃符救赵、冯敬遇刺等,这些典故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映射。柳宗元通过这些典故,巧妙地揭示了当时朝廷的软弱无能、臣子的虚情假意以及刺客的猖獗嚣张。

诗的前半部分,柳宗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朝廷内部的腐败无能。他通过“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等句,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而“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则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混乱和臣子的不忠。接下来的几句,柳宗元更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如冯敬遇刺等,揭露了刺客的猖獗和官吏的无能。

诗的后半部分,柳宗元则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通过“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等句,批判了朝廷的软弱和臣子的不忠;而“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则揭示了外敌的威胁和朝廷的无力应对。最后几句,“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更是表达了柳宗元对当时时政的绝望和愤慨。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语言上质朴自然,情感上深沉悲愤。柳宗元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政治态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既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古东门行》是柳宗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它不仅是对当时时政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愤慨的表达,更是柳宗元个人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一、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柳宗元在《古东门行》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映射。例如,“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一句,明叙周亚夫奉命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刘濞等吴楚七国乱贼之事,暗指朝廷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吴元济等叛逆之功,歌颂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又如,“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一句,明写孟尝君赖门客“鸡鸣函谷”之力出关逃逸之怪事,暗射王承宗之流居心叵测,意浑水摸鱼,刺杀忠良之歹心。柳宗元通过这些典故,巧妙地揭示了当时朝廷的软弱无能、臣子的虚情假意以及刺客的猖獗嚣张。

二、对当时时政的深刻批判

柳宗元在《古东门行》中对当时的时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通过描绘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朝廷内部的腐败无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例如,“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刺客们在夜晚的猖獗行径和官吏们的无能沉睡。又如,“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一句,则揭示了刺客的嚣张气焰和官吏们的惊恐逃窜。柳宗元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描绘,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政治态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三、对个人政治态度的体现

《古东门行》不仅是柳宗元对当时时政的批判,更是他个人政治态度的体现。柳宗元一向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批判朝廷的软弱无能、臣子的虚情假意以及刺客的猖獗嚣张,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时政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他也通过歌颂正义的战争和忠诚的臣子,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向往。例如,“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一句,就表达了柳宗元对正义战争的赞美和向往。

四、艺术特色的独特魅力

《古东门行》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语言上质朴自然,情感上深沉悲愤。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一句,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门客们的数量和他们的不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一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刺客的嚣张气焰和官吏们的惊恐逃窜。

此外,《古东门行》还体现了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的文学主张。他在这首诗中摒弃了华丽辞藻和繁复句式,追求语言的质朴自然和情感的深沉真挚。这种文学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东门行》作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内容上对时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和独特的魅力。后世诗人在创作时常常借鉴柳宗元的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古东门行》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古东门行》是柳宗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它不仅是对当时时政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愤慨的表达,更是柳宗元个人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和独特的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和政治态度,也可以更全面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