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策登西山》作者: 唐 柳宗元
第一部分 《与崔策登西山》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至永州、柳州等地。在逆境中,柳宗元寄情山水,以文墨抒发胸中块垒,其诗文风格峻洁清峭,情感深沉真挚。《与崔策登西山》是他在贬谪永州期间,与友人崔策同登西山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与崔策登西山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篠。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与崔策登西山》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秋,当时柳宗元正贬谪于永州。崔策字子符,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弟弟,两人关系亲密,且崔策当时就学于柳宗元。在贬谪期间,柳宗元常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忧愁。此诗便是他在与崔策同登西山时所作,诗中既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南国的群山格外幽静,高飞的白鹤声声长鸣;深秋的潇湘从黑夜里醒来,晶莹的霜花将晨光结凝。我们携手渡过残破的木桥,曲曲折折爬到了高过所有树尖的山头。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宇宙间一丝一毫尽收眼底。重重叠叠的山峰中九疑山最高耸,隐约迷茫的洞庭湖在远处显得如此微小。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遭谪贬还能有什么事可做呢?已渐渐厌倦了终日的纷纷扰扰。活着似奴隶被抛弃在南荒之地,等于把生命夭折在满肚子的苦水里。跛脚的驴子怕的是受困扑倒,愚蠢和蒙昧怕的是深妙精微。幸好你留在我的身边,让我得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观赏游鱼和飞鸟,舒缓了我心中的愁结肠回。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与崔策登西山》是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佳作。全诗以登山游览为主线,通过描绘西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联“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以秋晨清露白鹤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鹤鸣于山,露白于江,既描绘了自然美景,又寄寓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颔联“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则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携手共度难关的情景。危桥萦回,林杪蜿蜒,既描绘了登山的艰辛,又暗喻了诗人仕途的坎坷。
颈联“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开始转入对西山景色的描绘。西岑高耸,远目可及,毫末皆清,展现了西山的壮丽景色。随后,“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以九疑山与洞庭湖的对举,进一步描绘了西山的雄伟与辽阔。九疑高耸入云,洞庭微茫如镜,一高一小,一明一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则是对西山景色的高度概括。诗人认为,西山之高已穷尽天地的边际,超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在贬谪期间,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内心却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中间四句“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篠。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则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奔驰似的美景飘浮在北流的潇水上,遥迢的长风掠过寒碜的竹梢,这些自然景象都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谪居生活虽然艰辛,但诗人却逐渐厌倦了纷扰的世事,内心渴望一种宁静与超脱。
最后四句“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则是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的抒发。诗人认为自己如同跛脚的驴子一样步履蹒跚,困顿于颠簸的道路;又如同愚蠢和蒙昧的人一样畏惧那深妙精微的道理。幸好有友人的陪伴与慰藉,让自己得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观赏游鱼和飞鸟,舒缓了心中的愁结肠回。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绵长。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与崔策登西山》是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佳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一、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的交融
在《与崔策登西山》中,柳宗元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交融在一起,通过描绘西山的壮丽景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首联“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以秋晨清露白鹤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寄寓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颔联“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则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携手共度难关的情景。危桥萦回,林杪蜿蜒,既描绘了登山的艰辛,又暗喻了诗人仕途的坎坷。
颈联“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开始转入对西山景色的描绘。西岑高耸,远目可及,毫末皆清,展现了西山的壮丽景色。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在贬谪期间,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内心却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他通过描绘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尾联“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则是对西山景色的高度概括。诗人认为,西山之高已穷尽天地的边际,超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在贬谪期间,诗人虽然经历了种种艰辛与磨难,但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远的志向和豁达的情怀。
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与崔策登西山》中,柳宗元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贯穿全诗。他通过描绘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深深赞美。首联和颔联以秋晨清露白鹤、危桥萦回林杪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静谧祥和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西岑高耸、远目可及、九疑高耸入云、洞庭微茫如镜等自然景象,进一步展现了西山的壮丽景色。
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也激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诗人看来,自然美景是宇宙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与纷争,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因此,在贬谪期间,诗人常常寄情山水之间,以自然美景为伴,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豁达
在《与崔策登西山》中,柳宗元不仅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豁达态度。他认为,人生就像这西山一样,充满了变幻与无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