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舍弟宗一》作者: 唐 柳宗元
第一部分:《别舍弟宗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尤以散文成就最高,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柳宗元一生历经坎坷,其诗文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夏之交。当时,柳宗元再贬柳州,其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也随同前往。然而,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柳宗元伤痛不已。亲人中,除了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在柳州住了一段时间后,约半年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属湖北)去。柳宗元十余年来充满坎坷和不平,历尽艰辛和磨难,惊魂零落。亲人离散,同来的两从弟一死一别,让他不禁甚感凄然,于是写了这首诗为柳宗一送别。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如今这残缺的心灵,又遭遇兄弟离别,更加黯然神伤;兄弟俩在越江边相别,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独自一人离开京城,投身六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岭南,十多年以来,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岭南山多林茂,瘴气弥漫,天空常年乌云密布;遥想舍弟所去之地湖北江陵此时应该是春尽夏来,水天一色。相隔太远,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我会经常在梦中见到郢地(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但愿梦中能见到弟弟。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的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全诗感慨深沉,情意浓烈。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柳宗元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诗,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全诗感慨深沉、情意浓烈,情调苍茫劲健、雄浑阔远,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别舍弟宗一》不仅是一首伤别之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抒情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柳宗元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一、兄弟情谊的深情抒发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直接描绘了兄弟离别时的悲情场景。柳宗元用“零落残魂”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而“双垂别泪”则生动地展现了兄弟间依依不舍的情感。这种深情的抒发,不仅体现了柳宗元对弟弟宗一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时对亲情的极度渴望与珍惜。
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虽然表面上是在写景,但实际上也蕴含了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挂念。柳州地区的恶劣环境与洞庭湖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自己处境的险恶,也暗示了弟弟宗一即将踏上的旅途虽然充满未知,但也许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既担忧又祝福的复杂情感,通过景物的描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政治遭遇的悲愤控诉
颔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是柳宗元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悲愤控诉。他离开京城六千里,被贬到偏远的岭南地区,历经十二年的艰辛与磨难。这“六千里”与“十二年”,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跨度,更是诗人心灵上无法逾越的鸿沟。他用“万死”来形容自己在这十二年中所经历的无数次艰难险阻,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突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奸臣弄权、自己忠而见谤的极度愤慨。
柳宗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悲愤之情,与他所参与的“永贞革新”密切相关。在这场政治改革中,他一心为国为民,却遭遇了奸臣的排挤与打压,最终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深感不公与无奈,而这种情感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三、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
《别舍弟宗一》在艺术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全诗感慨深沉、情意浓烈,情调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柳宗元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万死投荒十二年”中的“万死”一词,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生涯中所经历的无数次艰难险阻;而“桂岭瘴来云似墨”中的“云似墨”则形象地描绘了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的恶劣环境。
此外,柳宗元还善于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如颈联中的“桂岭瘴来云似墨”与“洞庭春尽水如天”,不仅描绘了柳州与洞庭湖的不同景色,也寓含了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挂念与美好祝愿。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全诗更加生动感人、意蕴深远。
四、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
《别舍弟宗一》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佳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时代背景的诗歌。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衰落过程,也深刻感受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与腐败现象。这些时代背景都对他的思想情感与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别舍弟宗一》中,柳宗元通过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悲愤控诉,实际上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与黑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露奸臣弄权、忠而见谤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正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