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作者: 唐 李商隐
第一部分 《夜雨寄北》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的诗作构思精巧,情感深沉,辞采华丽,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其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夜雨寄北》是其代表作之一,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而长安位于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据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记载,此诗原为《夜雨寄内》,意为寄给妻子的诗。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此诗并非专指妻子,而是泛指长安的亲友。无论具体对象如何,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都是深沉而真挚的。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你问我何时归家,我答难以预料。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池已涨满雨水。
何时能与你相聚,共剪西窗烛花,
再述今夜巴山夜雨的情景。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以其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夜雨绵绵、思念绵绵的画面。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以问答形式开篇,既回应了亲友(或妻子)的询问,又表达了诗人归期难定的无奈与惆怅。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描绘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他想象着与亲友(或妻子)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种温馨的想象与现实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而深沉,没有直接诉说愁苦,而是通过描绘景象和想象未来相聚的情景,将思念之情寓于其中。同时,诗中的“巴山夜雨”意象也极具特色,既是对眼前景的实写,又是对未来情的虚写,虚实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夜雨寄北》不仅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抒情短章,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佳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首先,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寓于其中。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未有期”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归期难定的无奈与惆怅,又透露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秋池”三字,既描绘了秋雨连绵的景象,又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如秋池之水般不断上涨,无法平息。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这里的“共剪西窗烛”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场景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它象征着诗人与远方亲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思念之情。而“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未来相聚时回忆今夜情景的想象,这种想象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情感的升华。
其次,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回环往复等多种写作手法。首句和次句是实写眼前景,描绘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愁绪。而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想象着与远方亲人相聚时的温馨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首句和次句是问答形式,次句和末句则是想象与现实的交替。这种结构不仅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强烈,也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曲折而细腻。
再者,从意象运用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中的“巴山夜雨”意象极具特色。它不仅是对眼前景的实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巴山的巍峨、夜雨的连绵、秋池的涨满,都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思念之情。同时,“巴山夜雨”这一意象也贯穿全诗,成为连接现实与未来、诗人与远方亲人的情感纽带。
最后,从哲理思考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离别与相聚、无奈与希望。在面对离别和无奈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相信未来总会有相聚和希望的时刻。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综上所述,《夜雨寄北》不仅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抒情短章,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佳作。它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画面、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而独到的人生哲理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