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客游河西,曾任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历经坎坷,终成唐朝中期名臣。高适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送杨山人归嵩阳》是其赠别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送杨山人归嵩阳》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高适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及第。在此期间,他与许多文人学士交游,其中就包括隐居于嵩阳的杨山人。杨山人是一位淡泊名利、追求隐逸生活的隐者。天宝年间,高适与杨山人在嵩阳有过一段深厚的交情。多年后,当杨山人决定归隐嵩阳时,高适深感离别之情,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送杨山人归嵩阳》以赠别友人。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远离嵩阳山已有十年之久,昔日的憧憬如今已成泡影。儿时的好友大多再也见不到,但那三十六座山峰却依然屹立眼前。夷门二月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偶尔传来几声黄莺的啼鸣,泪水不禁潸然而下。虽未被邀请从事农耕之事,但知道你以这种方式忘记了世间繁华。朋友啊,希望你此行能顺利抵达嵩阳山,只有我,会永远在心中挂念着你。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送杨山人归嵩阳》是高适的一首赠别诗,全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直接点出了诗人与嵩阳山的久别重逢和旧日心事的徒然成空。这既是对过去时光的感慨,也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颔联“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则通过对比故人的逝去与山峰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山峰依旧,故人已逝,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颈联“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二月的柳条泛绿,黄莺的啼鸣清脆,这本是春天的美好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化作了离别的悲伤。泪水沾湿了衣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尾联“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则直接点出了杨山人的隐逸生活和诗人的挂念之情。杨山人选择凿井耕田、远离尘世,以此来忘却朝廷的力量和世间的纷扰。诗人深知友人的选择,也理解他的心境,于是只能祝福他一路顺风,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深深挂念。
全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内心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送杨山人归嵩阳》不仅是一首赠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先,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高适在诗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推崇。他深知仕途的艰辛和世事的纷扰,因此更加欣赏杨山人这种淡泊名利、追求隐逸生活的态度。在诗人看来,隐逸生活是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方式,它可以让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推崇,体现了高适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追求。
其次,从友情的角度来看,高适在诗中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他与杨山人在嵩阳有过一段深厚的交情,彼此之间的理解和默契让诗人对友人的离去感到无比惋惜。他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内心感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和挂念之情。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体现了高适对人际交往的真诚和热情。
此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高适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他通过对比故人的逝去与山峰的永恒、春天的美好景象与离别的悲伤等,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他也用象征手法表达了杨山人的隐逸生活和诗人的挂念之情。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更加含蓄、深邃,具有更加深远的艺术魅力。
最后,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送杨山人归嵩阳》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实状况。在唐代天宝年间,虽然表面上国泰民安,但实际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皇室的奢侈浪费使得国库空虚;另一方面,各级官吏贪污腐化,苛捐杂税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学士选择了隐逸生活来逃避现实的残酷和无奈。高适在诗中表达了对杨山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推崇,也间接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综上所述,《送杨山人归嵩阳》不仅是一首赠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意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某些现实状况和高适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这首诗以其真挚深沉的情感、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