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田家》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寄宿田家》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情感深沉而真挚,善于以质朴的语言描绘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高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寄宿田家》是他的一首田园诗,通过对田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寄宿田家》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危机。这场战争导致了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在这一背景下,高适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回到家乡幽州(今北京)。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并表达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高适写下了这首《寄宿田家》。诗中描绘了战乱的背景下,农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种地的老人住在东坡,说起一生都在这个幽静的地方度过。头发花白已经忘记了岁月的痕迹,只知道青山常在,春天每一年都会来到。门前种下的柳树已经长成了一条巷子,山谷间的清流也汇入了池塘。健壮的牛每天耕作着十亩田地,而人们则在闲暇时打扫这个小房子。有客人来访,就满杯敬酒,有感而发地念出诗人的佳作。岩洞里有鼹鼠藏身,水潭边的竹林里隐藏着鸬鹚。傍晚时分,村子里的行人稀少,喝醉了就不在乎路有多难走了。今晚估计只能借宿一晚,明天黎明的时候就要和你告别了。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寄宿田家》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歌,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人公——田家老翁,以及他的生活环境——东坡。老翁一生都隐居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两句诗简洁明了,为全诗定下了田园诗的基调。
颔联“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老翁头发花白,已经忘记了岁月的痕迹,只知道青山常在,春天每一年都会来到。这种超脱世俗的心态,正是诗人所向往的。
颈联“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继续描绘田园风光,门前种下的柳树已经长成了一条巷子,山谷间的清流也汇入了池塘。这种宁静的环境为农家增添了诗意,也让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
尾联“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则通过描绘傍晚时分村庄的宁静和诗人与老翁的告别,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尽管只是借宿一晚,但诗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种宁静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平实恬淡,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田家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寄宿田家》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一、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寄宿田家》中,诗人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展现了自己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人看来,田园生活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它远离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苦难,让人感受到宁静和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在高适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戍边将士生活的关注。然而,在《寄宿田家》中,诗人却将笔触转向了田园生活,这既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对世俗功名的一种超脱。
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寄宿田家》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这场战争给唐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高适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宁静生活和田园风光,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人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苦难,因此他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在《寄宿田家》中,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在安史之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展现了农民们艰辛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诗人深知农民的艰辛和困苦,因此他更加珍惜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人生哲理的深刻蕴含
《寄宿田家》中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在老翁身上,诗人看到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诗人深知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五、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寄宿田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诗人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描绘田园风光时,诗人运用了“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等生动的语言,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和田园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老翁的形象和田园风光象征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寄宿田家》作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它不仅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现实和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同时,《寄宿田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也启示着后世读者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关注民生疾苦、追求宁静生活。
综上所述,《寄宿田家》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歌,通过描绘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蕴含。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高适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现实和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