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古赠崔二》读书笔记

《效古赠崔二》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效古赠崔二》作者简介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他早年家贫潦倒,但才华横溢,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甚密。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边塞诗尤为著名,深刻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生活和边疆的壮丽风光。《效古赠崔二》是高适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赠答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效古赠崔二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效古赠崔二》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冬,此时高适第一次出塞蓟北而归。在此之前,高适二十岁曾西游长安求仕,却失意而归。北游蓟门时,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腐败,内心极为愤懑不平。在归途中,高适结识了崔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功名的看法,高适借与崔二赠答之际,创作了这首《效古赠崔二》,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正直之士长期沉沦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寒冬十月,我徘徊在河洲之上,一眼看去便想回家乡。猛烈的风暴带来了严寒,雨雪飘飘,天地为之无光。浩渺之中,我不知走向何方。遥想那当道的执政者,一个个地位显赫名声远扬,他们高远地像坐在云端,哪里还能沦落困顿。他们款待宾客演奏着流行音乐,门前的马车排得老长。美人像盛开的芙蓉,狭室里散发出兰麝的芬芳。金色的火炉里燃着兽炭,宾主间谈笑风生得意洋洋。有谁知道在广大的平民中,我等是如此枯槁模样。我惭愧没有经世济民的谋略,甘愿长久地被弃置闲放。高歌一曲增加了我们的郁闷,对着酒却无法喝醉。贫富贵贱自有定数,先生不必为此流泪。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效古赠崔二》是高适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五言古诗。全诗以景托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寒冬十月的萧瑟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愤懑。

首六句以景起兴,渲染出笼罩天地的巨大悲愁。“十月河洲”,景物萧条,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前途的黯淡,因此有“归欤”之思。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惨”景:狂风的呼啸使气氛更添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黯然,故“归思”虽切,却不知“胡为”。“迷所至”,表现进退维谷之状。“浩哉”的强烈感叹,不仅是严酷景象的浑浩无边,也是指悲愁之情的混茫无尽。

紧接着十二句,诗人以“缅怀”二字将人们引向京城,把自己西游长安所见的“当途者”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一一展示出来,进一步反衬“我辈”的仓惶失路。权贵们人数众多,名声显赫,如在“云霄”,是不肯改变困顿之士的悲惨处境的。他们以“燕乐”高奏,“车骑”如云,交游何其贵盛;“美人”如荷,幽房飘香,生活何其淫逸;兽形火炭陈于“金炉”,眉飞色舞“谈笑”得意,姿态何其骄矜。

最后八句,诗人回应“赠崔二”的题意,倾诉胸中的不平。前四句中,先说自己惭愧的是无经世济民之策,故早就自甘沉沦,接着以一个有力的反诘,写崔二有“纵横”之才,却还是与自己一样同处“憔悴”境地的事实,进而揭露当时社会对有识之士的普遍压抑。至此可知,前面的自惭自弃,乃是正言反说,以退为进,恰恰说明自己“永愿拯刍荛”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悲愤无法排遣。接着思绪再一转折:企图“长歌”一曲,以抒其愤,谁料反增郁闷;再以酒解愁吧,却不能一醉,反而倍添忧愁。故最后两句,只好以“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劝慰,流露出自己安于时命,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整首诗以景托情起,渲染出深广浓烈的悲凉之气。再以铺陈之法揭露“当途者”的骄奢淫逸,真切生动,如在目前。最后以回旋婉转的笔法,波澜层生,峰峦迭起,将自己深沉的悲愤推向高潮。其中还多用尖锐的对比,不着议论,让读者通过铁的事实,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平,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效古赠崔二》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五言古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的佳作。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一、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

高适在《效古赠崔二》中,通过描绘寒冬十月的萧瑟景象和当途者们的骄奢淫逸生活,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诗人以尖锐的对比手法,将权贵们的奢靡生活与平民百姓的困苦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这种揭露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统治者腐败无能、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控诉。

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效古赠崔二》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一方面,诗人对当途者们的骄奢淫逸感到愤怒和不满;另一方面,诗人又对自己和崔二等人的困境感到无奈和悲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崔二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凉与愤懑。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诗人作为文人的敏感和细腻。

三、哲理的深刻蕴含

《效古赠崔二》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劝慰,表达了对命运和时运的深刻认识。诗人认为,贫富贵贱自有定数,不必为此过于悲伤和无奈。这种哲理的蕴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诗人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富贵。

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效古赠崔二》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诗人以景托情起兴,通过描绘寒冬十月的萧瑟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愤懑。同时,诗人还运用了铺陈、对比等手法,将权贵们的奢靡生活与平民百姓的困苦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此外,诗人在语言运用上也极为精炼和生动,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沉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五、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效古赠崔二》作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它不仅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现实和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同时,《效古赠崔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也启示着后世读者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富贵所迷惑和困扰。

综上所述,《效古赠崔二》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现实意义、复杂情感内涵和哲理蕴含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高适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现实和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奥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