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信吟》作者: 唐 孟郊
第一部分 《归信吟》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但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多次应举不中,直至46岁才中进士。孟郊家境贫寒,早年颇不得志,四处漫游,生活困顿。他的诗作多表现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民众的痛苦,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寒岛瘦”。孟郊工诗,有“诗囚”之称,其诗作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登科后》等。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归信吟
唐·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归信吟》是孟郊描写书写家信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大约写成于孟郊中进士之前,四处漂泊之际。孟郊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生活困顿,四处漫游,又无人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远方的亲人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写信、寄信一事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墨泪混合写成一纸书信,遥寄万里之外的家人。信寄出后,仿佛自己的魂魄也随之回乡,到了千万里外的亲人身边,只剩下躯壳依附。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归信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充满深情和震撼力的五言绝句。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漂泊途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泪墨洒为书”,极具动感和震撼力。这里,“泪墨”可以理解为泪水润湿了墨块,或是以泪为墨。“洒”字写出了泪水之多,表现了诗人提笔写信时,难以压抑内心中翻涌的感情,千言万语都化作泪水汩汩涌出。这一句以新颖的比喻提领全篇,将炽烈的情思氛围烘托出来,极具感染力。
后两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信寄出后,仿佛自己的魂魄也随之回乡,到了千万里外的亲人身边。这种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真挚、执著的情思。留下的身子是一具无知的躯壳,这种描述更显得诗人思乡之苦已至极点。
全诗诗句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将作者的浓郁乡情传达出来。虽语言朴素但情深意厚,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诗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归信吟》不仅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更是孟郊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来看,“泪墨”这一比喻,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写信时的情景,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泪水与墨水的混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现实的交融,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而“万里亲”则直接点出了诗人思念的对象——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这种距离感,更加深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其次,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前两句着重于“写”,诗人通过“泪墨洒为书”这一动作,将内心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化作一纸书信。这一动作,既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也是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抗争。后两句则重点写“寄”,诗人通过“书去魂亦去”这一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之情,已经超越了物质的束缚,达到了灵魂的层面。留下的身子只是一具无知的躯壳,这种描述更显得诗人思乡之苦已至极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再次,从诗歌的情感来看,《归信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然而,这种思念之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诗人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孟郊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生活困顿,四处漫游。这种艰辛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深知亲情的珍贵和可贵。因此,他对远方的亲人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既是对亲人的眷恋和怀念,也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抗争。
此外,《归信吟》还反映了孟郊作为一位苦吟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创作特点。孟郊工诗,有“诗囚”之称,其诗作多表现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民众的痛苦,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漂泊途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最后,《归信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民众的痛苦生活,也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认识。这首诗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启示我们要珍惜亲情和友情,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要勇于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综上所述,《归信吟》是一首充满深情和震撼力的五言绝句。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还反映了孟郊作为一位苦吟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创作特点。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启示我们要珍惜亲情和友情,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