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贾岛闲游》读书笔记

《与贾岛闲游》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与贾岛闲游》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张籍的诗作以简丽诗风、变革诗坛旧习而著称,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不顺,但凭借卓越的才华和韩愈的举荐,在中唐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有《江南曲》《江村行》等,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与贾岛闲游》是张籍与好友贾岛在京郊闲游时所作。当时,张籍和贾岛都身处长安,张籍虽已登进士第,但仕途不顺,未得官位;贾岛则科举不第,生计贫困,心情落寞。两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同来到城外闲游,欣赏初春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运而生,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城中喧嚣生活的厌倦。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渭河之北,渭河平原之南,初春时节,草木葱茏,新绿盎然。雪已消融,春风和煦,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连行人的车马走过,也扬不起飞尘。想那城中,车马喧嚣,行人匆匆,大家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名利争逐。然而,能有多少人能像我们这样,悠然自得地漫步在这郊外呢?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与贾岛闲游》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初春郊外闲游的美景。首句“水北原南草色新”,点出了闲游的时间和地点,一个“新”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节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次句“雪消风暖不生尘”,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舒适与宁静,雪消风暖,空气清新,连行人的车马走过也扬不起飞尘,这种宁静与美好,与城中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则是诗人对城中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珍视和向往。诗人闲游于郊外,欣赏着无限的春色,便想到那嘈杂的长安城里,一定是车水马龙,人们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名利争逐。然而,能有多少人能像他们这样,悠然自得地漫步在这郊外呢?这里的“闲行”,不仅是指身体上的悠闲漫步,更是心灵上的超脱与自在。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脱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城中喧嚣生活的厌倦。同时,通过与好友的闲游,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与贾岛闲游》这首诗,不仅是对初春郊外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对人生、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描绘闲游景象的诗,但实际上,它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诗人选择了初春这一时节,用“草色新”、“雪消风暖”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活力的颂扬。在诗人看来,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它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然而,与这美好的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的喧嚣与忙碌。诗人通过“城中车马应无数”一句,勾勒出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然而,在这繁华与喧嚣的背后,却是人们的忙碌与疲惫。他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名利争逐,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与宁静。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城中生活的批判,更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在诗人看来,闲适生活并非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而是一种超脱与自在的心境。他们与贾岛闲游于郊外,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与解脱。在这种闲适的生活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城中的喧嚣与忙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张籍与贾岛,都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心境。在闲游的过程中,他们彼此倾诉心声,相互慰藉与鼓励。这种深厚的友情,不仅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了依靠与力量,也让他们的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更进一步地,这首诗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名利争逐,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与宁静。这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不仅让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也让社会充满了浮躁与不安。诗人通过自己的闲游经历,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虽然仕途不顺、未得官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与放弃。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与闲游经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在他看来,诗歌创作与闲游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与享受,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与途径。

综上所述,《与贾岛闲游》这首诗不仅是对初春郊外美景的描绘与赞美,更是诗人对人生、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与表达。它通过自然景观与城中生活的对比、闲适生活与忙碌生活的对比、友情与孤独的对比等手法,向世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方式的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