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董逃行》读书笔记

《相和歌辞·董逃行》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 《相和歌辞·董逃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是元和诗坛的代表诗人,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擅长乐府诗的创作。张籍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他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相和歌辞·董逃行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相和歌辞·董逃行》是张籍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民疾苦的诗作。唐代中期,藩镇割据严重,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籍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与愤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描绘洛阳城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和人民避乱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不满。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洛阳城头烈火熊熊燃烧,乱兵烧毁了皇家宫殿。宫殿南边有座深山,百姓们将老小全都藏在里面避难。他们用岩石作房屋,以橡子充饥。青壮年男子夜里外出打探消息。听说官军还在抢掠百姓,家乡何时才能回归呢?董逃行啊,汉朝何时能重现太平盛世?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相和歌辞·董逃行》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张籍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首联“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以直观的视觉描绘出战争的惨烈景象。洛阳城头烈火熊熊,皇家宫殿在乱兵的焚烧下化为灰烬,这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破坏,更是对国家权威和尊严的践踏。

颔联“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则表现了人民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逃往深山之中寻求庇护。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的无奈。宫殿的辉煌与深山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老幼藏身的画面则让人感受到人民在战乱中的无助与绝望。

颈联“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进一步描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他们用岩石作房屋,以橡子充饥,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青壮年男子夜里外出打探消息,既表现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挂念,也透露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渴望和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

尾联“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的无奈与哀伤。官军本应保护人民,却也在抢掠百姓,这使得百姓有家难归。诗人以“董逃行”为结尾,既是对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战乱频仍的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同时,“汉家几时重太平”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怀念。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张籍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不满。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相和歌辞·董逃行》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民疾苦的诗篇,更是一首充满深刻哲理和历史反思的佳作。通过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张籍的诗歌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

首先,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唐代中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张籍通过描绘洛阳城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和人民避乱的艰辛生活,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种描绘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露。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对唐代中期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从历史反思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蕴含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诗中的“董逃行”既是对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战乱频仍的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和批判。张籍通过这一历史典故的运用,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相联系,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同时,“汉家几时重太平”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和深度,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再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张籍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和关怀。诗人以人民的苦难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描绘上,也体现在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望上。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的渴望相结合,使我们对人文关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张籍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张籍的诗歌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他善于从社会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社会矛盾来反映社会现实。在《相和歌辞·董逃行》这首诗中,张籍充分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张籍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唐代中期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相和歌辞·董逃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展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中期社会现实和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上。

综上所述,《相和歌辞·董逃行》是张籍创作的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深刻哲理和历史反思的佳作。通过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张籍的诗歌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民疾苦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