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儿歌》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唐儿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然而,李贺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以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与哀愁,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唐儿歌》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篇,通过描绘一位孩童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唐儿歌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唐儿歌》创作于李贺在长安做奉礼郎的三年期间,即元和五至八年(810-813年)。这一时期,唐朝政治斗争剧烈,宦官权力上升,朝廷内外矛盾激化。作为贵族后裔的李贺,虽才情横溢,却因避世心态和家族门第原因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仕途无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发掘出了孩童纯真的美感,并将之升华成诗,成就了这首《唐儿歌》。诗中描绘的是杜豳公(杜黄裳)之子,杜黄裳为当朝宰相,李贺借此诗既表达了对杜豳公之子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头骨如美玉般坚硬隆起,眉毛黑如青黛,杜郎生得真是一位男子汉。气质庄重,神态清朗,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的一双眼睛像秋水般明澈冷静。他骑着竹马玩耍,绿尾枝叶乱蓬蓬摇晃,鸾鸟形的银坠儿耀眼,在背心上跳跃。东邻有一位想和他成亲的娇美小姑娘,他大笑着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写了一个“唐”字来拒绝。他眼光远大,志向宏伟,将来定有辉煌的功业。到那时,可别忘了我这个姓李的作歌人。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唐儿歌》是一首充满赞美与期望的诗歌。李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孩童的形象,展现了他的英俊与坚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首句“头玉硗硗眉刷翠”,便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孩童的英俊与不凡。头骨如美玉般坚硬隆起,眉毛黑如青黛,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又贴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孩童的形象。
接着,“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进一步描绘了孩童的气质与神态。他气质庄重,神态清朗,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他那双像秋水般明澈冷静的眼睛,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五、六句“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则通过孩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他的活泼与可爱。他骑着竹马玩耍,绿尾枝叶乱蓬蓬摇晃,鸾鸟形的银坠儿耀眼,在背心上跳跃。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孩童玩耍的情景。
最后四句“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则通过孩童拒绝求亲的情景,展现了他的远大志向与自信。东邻有一位想和他成亲的娇美小姑娘,他大笑着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写了一个“唐”字来拒绝。他眼光远大,志向宏伟,将来定有辉煌的功业。到那时,可别忘了我这个姓李的作歌人。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孩童的自信与远大志向,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孩童的形象与玩耍的情景,展现了他的英俊与坚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唐儿歌》不仅是一首充满赞美与期望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反映诗人内心世界与人生哲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李贺的思想情感与人生追求。
首先,从诗中的孩童形象来看,他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生命体,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孩童的英俊与坚毅,正是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与坚持的写照。诗人通过孩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这种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与坚持,正是诗人一生创作的动力源泉。
其次,从诗中的玩耍情景来看,孩童骑着竹马玩耍,绿尾枝叶乱蓬蓬摇晃,鸾鸟形的银坠儿耀眼,在背心上跳跃。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孩童玩耍的情景。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是诗人对生命活力与纯真美好的赞美与向往。诗人通过孩童的玩耍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活力与纯真美好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再来看诗中的拒绝求亲情景,孩童大笑着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写了一个“唐”字来拒绝东邻的娇美小姑娘。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孩童的自信与远大志向,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与追求。在诗人看来,人生短暂而宝贵,只有不断追求理想、坚持信念,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人生。孩童的拒绝求亲行为,正是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与追求的体现。
进一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李贺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杜豳公之子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孩童的形象与玩耍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纯真美好的向往。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与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描写,将抽象的情感与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与画面。同时,他还注重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这些艺术手法与创作特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李贺通过孩童的形象与玩耍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活力与纯真美好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孩童的拒绝求亲行为,反映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与追求。在诗人看来,人生短暂而宝贵,只有不断追求理想、坚持信念,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人生。这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也启示着读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坚定的信念。
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唐儿歌》作为唐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借鉴对象,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与人性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与传承发扬,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李贺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综上所述,《唐儿歌》不仅是一首充满赞美与期望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反映诗人内心世界与人生哲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李贺的思想情感与人生追求,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