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诗后》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题诗后》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后受韩愈赏识劝其还俗应举,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题诗后》一诗,以简洁的言辞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题诗后》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在他完成另一首诗《送无可上人》之后。贾岛作为“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对诗歌创作极为严谨,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创作过程艰辛与对知音难觅感慨的真实写照。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写出了这两句诗,吟诵时不禁流下了泪水。如果没有能够欣赏我作品的知音,我宁愿返回故乡,享受那片宁静的秋天。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题诗后》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深刻表达了诗人贾岛在诗歌创作上的执着追求与知音难觅的感慨。首句“两句三年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三年时间才得两句诗,足见其用心之深。次句“一吟双泪流”,通过“一吟”与“双泪”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吟诵自己作品时内心的激动与感慨,情感真挚而动人。
后两句“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在无人赏识时的无奈与孤寂。诗人将知音的欣赏视为自己创作的动力与慰藉,若知音不赏,则宁愿归隐故里,享受那片宁静的秋天。这种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既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简洁的言辞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题诗后》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佳作。从更深层次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与深远影响。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题诗后》体现了贾岛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严谨态度。诗人用“两句三年得”来形容自己创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这不仅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与肯定,更是对诗歌艺术的尊重与敬畏。他深知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种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严谨态度不仅影响了贾岛个人的创作风格与成就,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题诗后》还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在无人赏识时的无奈与孤寂。诗人将知音的欣赏视为自己创作的动力与慰藉,若知音不赏,则宁愿归隐故里。这种对知音的渴望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与欣赏;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知音难觅的现实与无人赏识的无奈。这种矛盾与挣扎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经历,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境遇。
再次,《题诗后》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智慧。诗人通过简洁的言辞传达了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认可与赞赏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追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与评价,只要内心坚定、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理想便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这种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深刻领悟不仅为诗人个人提供了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与智慧。
此外,《题诗后》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人在无人赏识时选择归隐故里享受那片宁静的秋天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在喧嚣尘世中保持一颗宁静淡泊的心、享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学习的人生智慧。
最后,《题诗后》还展现了贾岛作为“苦吟诗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特色与风格。他以简洁的言辞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将个人情怀与普遍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这种艺术特色与风格不仅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题诗后》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佳作。它通过对诗歌创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对知音的渴望与无奈、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等方面的描写与传达;展现了诗人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与智慧:在追求梦想与理想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执着;在喧嚣尘世中要保持一颗宁静淡泊的心;珍惜自然与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