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作者: 唐 齐己
第一部分:《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作者简介
齐己,唐代晚期著名诗僧,约生于864年,卒于937年,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他一生游历广泛,与众多文人墨客交游甚密,诗歌造诣深厚,风格清润平淡,意境高远冷峭,作品多收录于《全唐诗》。齐己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也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风貌与民生疾苦。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是齐己在病中送别一位年轻僧人前往清凉山礼佛时所作。清凉山,作为佛教圣地,吸引着无数信徒前往朝拜。齐己在病中仍不忘勉励这位年轻僧人,希望他能在求法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最终悟得佛法真谛。此诗不仅是对齐己自身修行理念的体现,也是对齐己与年轻僧人之间深厚师徒情谊的见证。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在丰衣足食的安逸之地不要停留,应当去遍寻那些圣迹灵踪。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遇到文殊菩萨开启你的慧眼,那时不要忘记老师对你的苦心教导。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齐己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感。首句“丰衣足食处莫住”,既是对年轻僧人的告诫,也是对齐己自身修行理念的体现。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应满足于物质的安逸,而应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
次句“圣迹灵踪好遍寻”则进一步强调了求法修行的重要性。在齐己看来,佛教圣地和圣迹灵踪是修行者寻求佛法真谛的宝贵资源,只有遍寻这些地方,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悟佛法。
后两句“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则表达了齐己对年轻僧人的深情厚望。他希望年轻僧人能在求法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最终悟得佛法真谛。同时,他也希望年轻僧人不要忘记老师的苦心教导,珍惜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齐己的修行理念,也表达了他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感。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不仅是一首表达师徒情谊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齐己佛教修行理念和人生哲学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齐己的佛教思想、修行追求以及他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
首先,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看,齐己在诗中强调了求法修行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应满足于物质的安逸,而应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在齐己看来,佛教圣地和圣迹灵踪是修行者寻求佛法真谛的宝贵资源,只有遍寻这些地方,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悟佛法。这种对修行道路的执着追求和深刻理解,不仅体现了齐己的佛教信仰和修行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其次,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齐己在诗中表达了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感。他希望年轻僧人能在求法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最终悟得佛法真谛。同时,他也希望年轻僧人不要忘记老师的苦心教导,珍惜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对年轻僧人的关爱和期望不仅体现了齐己的慈悲之心和智慧之眼,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修行和师徒情谊的深刻思考。
此外,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也展现了齐己高超的诗歌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意象和深邃悠远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诗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齐己对佛教修行的执着追求、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还体现了齐己作为一位诗僧的独特身份和视角。他既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佛教的清幽与超脱又具有文学的韵味与美感。在《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中这种双重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融合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综上所述,《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齐己的佛教修行理念和人生哲学也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齐己的佛教思想、修行追求以及他对年轻僧人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指导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