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读书笔记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

第一部分:《回乡偶书》作者简介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以诗文著称于世,尤其擅长绝句。贺知章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明快,深受后世喜爱。《回乡偶书》便是他晚年辞官归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易老的感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三部分:诗歌翻译

其一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年老时才回来。我的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离别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近来人事变迁实在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第四部分:写作背景

《回乡偶书》写于贺知章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此时他已八十六岁高龄,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这组诗不仅抒发了他久客他乡的伤感,也表达了他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和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晚年归乡时所作,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易老的感慨。第一首诗以“少小离家老大回”开篇,直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接着通过“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用对比法突出了诗人虽乡音未改但鬓发已疏的衰老之态,为下文儿童不相识的发问作了铺垫。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儿童笑问场面,将诗人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第二首诗是第一首的续篇,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人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离别家乡岁月多”与第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相呼应,强调了离乡时间之久。接着通过“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概括了故乡人事的巨大变迁。最后两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则以不变的自然景物反衬出人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易老的感慨。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回乡偶书》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贺知章对人生、故乡和自然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贺知章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

首先,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回乡偶书》体现了贺知章对人生易老和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自己年老归乡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他认识到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无法抗拒生命的衰老和时间的流逝。这种对人生易老的认识,使诗人在面对故乡人事变迁时更加感慨万分。同时,他也从自然景物的永恒不变中找到了慰藉,表达了对自然永恒和人生多变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故乡情怀的角度来看,《回乡偶书》体现了贺知章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眷恋之情。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描绘和对故乡人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他虽然年老归乡,但乡音未改,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依然如初。这种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眷恋之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根脉和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

此外,《回乡偶书》还体现了贺知章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诗人在诗中通过对镜湖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永恒。他认为只有自然景物才是不变的,而人事则是多变的。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使诗人在面对人生易老和世事沧桑时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自然的恩赐。同时,他也从自然景物的永恒不变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最后,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回乡偶书》展现了贺知章诗歌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全诗语言简练明快、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理和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这种对艺术表现的精湛追求,使《回乡偶书》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综上所述,《回乡偶书》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贺知章对人生、故乡和自然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贺知章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和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珍惜眼前的美好和自然的恩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