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读书笔记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作者:宋 苏轼

一、《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北宋文坛享有盛誉。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诗词,也有清新脱俗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是“宋四家”之一。

二、古诗原文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苏轼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三、写作背景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九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颇为困顿。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是日,孟亨之在秋香亭置酒宴客,席间有两朵木芙蓉(拒霜花)独自盛开,座中客人认为这花非徐守(徐君猷,当时知黄州)莫属,苏轼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四、诗词翻译

十月九日,孟亨之在秋香亭设宴款待宾客。席间有两朵木芙蓉,它们仿佛特意为徐守而开,座中客人喜笑颜开,认为这花非徐守莫属。于是,我写下这篇词作。

两朵芙蓉渐渐泛起淡淡的红晕,如同美人半红的脸颊,它们依依不舍,似乎只为徐守而绽放。如果说徐守没有这份心意,那为何这两朵花不向别人开放呢?

且看它们在蒙蒙细雨中摇曳生姿,令人陶醉不已。我劝徐守不要推辞这满杯酒,让我们尽情畅饮。酒席间,我这位狂醉的团练副使又问道:明年,当芙蓉再次盛开时,我们又会与谁一同赏花呢?

五、诗词赏析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苏轼的一首即兴之作,全词以木芙蓉为引子,巧妙地将对徐守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期许融为一体,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与人生智慧。

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将木芙蓉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仿佛特意为徐守而开,依依不舍,展现了徐守的美好人格和深厚魅力。同时,苏轼也通过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徐守与木芙蓉之间的特殊缘分,使得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下片则转而描写宴会的欢乐氛围和对未来的期许。苏轼劝徐守不要推辞满杯酒,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时光。同时,他也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赏花时节的期待与憧憬。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对当下的珍惜,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苏轼以木芙蓉为引子,巧妙地将对徐守的赞美、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融为一体,使得词作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意境。

六、诗词深度解读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不仅是一首赞美徐守、期待未来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他深知人生无常,时光易逝,因此他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欢乐时光。他通过赞美徐守、期待未来赏花时节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坚韧与力量。

从情感智慧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他通过对木芙蓉的拟人化描写、对宴会的欢乐氛围的渲染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的表达,将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张力不仅使得词作更加感人至深,也展现了苏轼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此外,《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巧妙地将木芙蓉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词中,通过拟人、设问等手法,赋予了木芙蓉以新的生命和意义。同时,他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这首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如意,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与珍惜当下的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情感智慧,学会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总之,《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苏轼的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它通过对木芙蓉的拟人化描写、对宴会的欢乐氛围的渲染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的表达,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邃的情感体验。同时,它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不仅是对徐守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期许,更是苏轼对人生、对生活、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