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颂》读书笔记

《猪肉颂》作者:宋 苏轼

一、《猪肉颂》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阔,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特色,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古诗原文

《猪肉颂》
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三、写作背景

《猪肉颂》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极度窘迫,但他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困境。黄州的猪肉价格极为便宜,但当地人却不懂得如何烹饪。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制作出了美味的“东坡肉”。这首诗便是苏轼在品尝自己烹饪的猪肉后,有感而发所作。

四、诗词翻译

洗净锅子,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五、诗词赏析

《猪肉颂》这首诗以猪肉为题材,却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

从烹饪技巧来看,苏轼详细描述了烹饪猪肉的过程,从洗净锅子、放少许水,到燃柴煨炖、等待火候,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细致入微。这种对烹饪过程的精细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真和细致。

从生活态度来看,苏轼在诗中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面对黄州猪肉的廉价和当地人的不解烹饪,苏轼没有抱怨和沮丧,而是自己动手研究烹饪方法,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这种在困境中寻找乐趣、在平凡中发现美好的能力,是苏轼人生智慧的重要体现。

从社会现实来看,苏轼通过“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贫富悬殊。然而,他并没有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和指责,而是以一种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种既关注现实又超脱现实的态度,使得苏轼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

六、诗词深度解读

《猪肉颂》这首诗虽然以猪肉为题材,但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超出了烹饪和美食的范畴。它是一首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深刻寓言。

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诗中倡导了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速度和效率,却忽略了生活的品质和细节。而苏轼在烹饪猪肉的过程中,却强调“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种耐心等待、顺应自然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从人生智慧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诗中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如意,苏轼没有选择抱怨和逃避,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他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快乐,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使得苏轼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批判社会的阶层差异和贫富悬殊,但他通过“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对比,却巧妙地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这种以诗歌为载体的社会批判,既含蓄又深刻,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思。

此外,《猪肉颂》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猪肉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通过自己的烹饪实践和诗歌创作,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烹饪技艺,还将其与诗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苏轼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猪肉颂》这首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如意,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和知足常乐;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慢生活”理念;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