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作者:宋 苏轼
一、《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诗词,也有清新脱俗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是“宋四家”之一。
二、古诗原文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宋·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三、写作背景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这场文字狱的起因是苏轼在诗文中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加以讥刺,触怒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等变法派人物。苏轼在狱中深感生死未卜,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他想到弟弟苏辙,便写下了这两首诗,托狱卒转交给苏辙,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诗词翻译
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却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还没有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世的孽债,如今一家老小十多口人,恐怕要连累弟弟来照顾了。人死之后,随便找一处青山就可以埋葬我的尸骨,只是留下弟弟一人,在将来每个夜雨潇潇的时刻,都会黯然神伤。希望能和子由生生世世都成为兄弟,将未完的前缘在来生继续了结。
五、诗词赏析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是苏轼在狱中所作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展现了苏轼在生死未卜之际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首联“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君王的敬畏与自责。他将君王比作如天般的光辉,而自己却因愚昧而犯下过错,身陷囹圄。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苏轼的谦卑与自省,也暗示了他对君王的忠诚与无奈。
颔联“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则进一步抒发了苏轼对家人的愧疚与忧虑。他感叹自己还未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世的孽债,而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如今却无人照顾,只能连累弟弟苏辙。这种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与无奈,让人读之动容。
颈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苏轼以“是处青山可埋骨”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但紧接着的“他年夜雨独伤神”却透露出他内心的深深忧伤。他想到自己死后,弟弟苏辙将在每个夜雨潇潇的时刻黯然神伤,这种对未来的忧虑与不舍,让人感受到苏轼与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尾联“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则表达了苏轼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他希望能与弟弟苏辙生生世世都成为兄弟,将未完的前缘在来生继续了结。这种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人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温暖与力量。
六、诗词深度解读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兄弟情谊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与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他深知人生无常,生死难测,因此他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同时,他又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坚韧与力量。
从情感智慧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首诗中展现了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他通过对君王的敬畏、对家人的愧疚、对未来的忧虑与不舍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等复杂情感的交织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张力不仅使得诗作更加感人至深,也展现了苏轼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此外,《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巧妙地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道家思想中的生死观以及佛教思想中的因缘观融入诗中,通过对比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他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这首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如意,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淡然态度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情感智慧,学会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总之,《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是苏轼的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作。它通过对君王的敬畏、对家人的愧疚、对未来的忧虑与不舍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等复杂情感的交织与融合,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邃的情感体验。同时,它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