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儿诗》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位列“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古诗原文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三、写作背景
《洗儿诗》是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年)所作。这一年,苏轼的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小名干儿(一说遁儿)。依照旧俗,婴儿出生三日或满月时,需要为其洗身,称“洗儿”。苏轼在欣喜之余,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深切祝愿和独特的人生感慨。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有数年,仕途受挫,心境复杂,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官场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诗词翻译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五、诗词赏析
《洗儿诗》短短四句,语言浅白易懂,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首句“人皆养子望聪明”写出了世人对子女的普遍期望,即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未来能够有所成就。然而,苏轼却笔锋一转,在第二句中写道“我被聪明误一生”,以自身经历为鉴,表达了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慨。这种转折不仅体现了苏轼的幽默与自嘲,更透露出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反思。
后两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则是苏轼对儿子的独特祝愿。这里的“愚且鲁”并非真的希望儿子愚蠢鲁钝,而是一种反语,表达了苏轼对官场现实的讽刺和对儿子平安顺遂的深切期望。在苏轼看来,聪明往往伴随着更多的风险和挫折,而愚钝鲁莽却可能因祸得福,平安无事地达到高位。这种看似荒谬的祝愿,实则蕴含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官场险恶的深刻认识。
六、诗词深度解读
《洗儿诗》不仅是一首表达父爱和对儿子祝愿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反映苏轼人生哲学和官场态度的作品。
从父爱角度来看,苏轼对儿子的祝愿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实则充满了深深的关爱和期许。他希望儿子能够避开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和陷阱,过上一种平安顺遂的生活。这种父爱是无私的、深沉的,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和期望,只愿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洗儿诗》体现了苏轼对聪明与愚钝、成功与失败的深刻思考。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和挫折。他深知聪明往往伴随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而愚钝鲁莽却可能因祸得福。这种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认识,使苏轼在晚年更加珍惜平凡和宁静的生活。他通过这首诗告诫儿子,不要过分追求聪明和成功,而是要学会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从官场态度角度来看,《洗儿诗》更是对当时官场现实的一种辛辣讽刺。苏轼在诗中借对儿子的祝愿,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却愚钝无能的公卿们。他认为,这些公卿们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位居高位,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聪明和能干,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顺应时势、趋炎附势。这种对官场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无情揭露,显示了苏轼的正义感和批判精神。
此外,《洗儿诗》还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苏轼已经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豁达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荣辱。他不再过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是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种豁达与超脱的精神境界,使苏轼在晚年能够创作出更多富有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诗歌作品。
总的来说,《洗儿诗》是苏轼人生智慧和父爱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和人生哲学,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父爱、人生和官场的深刻启示。